背景: 阅读新闻

广东陶瓷的历史——宋代鼎盛时期的瓷器






[日期:2012-05-21] 来源:《中国陶瓷·广东陶瓷》   作者:曾广亿 宋良壁 [字体: ]

    北宋是广东瓷业大规模盛烧时期,也是广东历史上第三次处于陶瓷飞跃发展的阶段。当时主要采用龙窑和阶级窑烧瓷,规模很大,窑址分布很广,在潮州、佛山、南海、广州、惠州、韶关、南雄、仁化、遂溪、廉江、封开、东莞、紫金、阳江、德庆、陵水等地均有发现,露出地面的龙窑已有上百座。当时瓷窑进行了全面改革,各地烧瓷普遍采用观察窑温的测温标,这是掌握科学方法烧瓷极重要的一环。瓷器烧成温度一般约1250至1300度左右,烧造的白瓷有不少是白中泛青,青釉瓷亦闪闪发亮,鲜艳夺目,这和烧窑时还原技术的熟练掌握是分不开的。已发掘的广州西村窑、潮州笔架山窑和惠州窑,都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北宋窑址,其产品主要是以外销为主。

    广州西村窑釉色有青、绿、黑、酱、褐、黄等种,也有少量是烧制过程中的釉变,器物的胎质一般都是白瓷土胎,洁白细密。器形有碗、盘、碟,坛,壶、灯、盒、水注、熏炉、烛台、枕和马,狗、吹雀等玩具。器物的造型丰富多采,虽是同一类的器物,也有多式多样不同的手法。如碗类有莲瓣碗、直唇碗、撇唇碗、卷唇碗、敞口碗、刻花碗、彩绘碗等。除了少数的器物如凤头壶、鸟盖粉盒等,沿用了特殊的形制外,一般都是在实用的基础上追求美观,与广东早期出土的器物有根本的不同。西村窑器物的纹饰,除了小瓷坛在肩部附加小圆点外,其余的都不采用复杂的不合实用的附加堆塑来作装饰,而大量采用印花、刻花和彩绘的方法。印花器物有盘、碗、碟三种,器内印上凸花,器外壁刻划斜旋形的花瓣纹,多施青釉。刻花纹饰广泛地被使用在各种器物上,比较多的是碗和瓷枕。花纹的种类极为繁杂,有条纹、图案纹、斜旋形花瓣纹、莲瓣纹、菊瓣纹、折枝花纹、缠枝花纹、叶纹、云纹等。除了瓷枕在荷叶中刻划游鱼外,其余全是花卉,没有人物和动物。彩绘分点彩和绘彩两种手法。彩料有釉彩和墨绿彩色颜料,绘制的技法分釉上彩和釉下彩,点彩是用褐色或黑色的釉彩点在小坛或小瓶等器肩上.非常新颖。这种点彩的方法,在平远西周窑出土的陶器和在广州晋墓出土的青釉器中都有发现,可见它是继承前代的作法。绘画纹饰以云纹、花卉、图案为主,都很简单草率。有些绘在刻花的盘内,成为刻划彩绘混合使用的纹饰。总的来说,西村窑的产品与南北各地名窑如越窑、磁州窑、耀州窑等产品都有相似的作风,其原因可能是上述瓷器通过广州外销受到影响,但与著名的龙泉窑和建窑都不相同,这是因为这两窑南宋才著名,所以不曾受到影响。

    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宋朝刚建国不久,首先在广州设置市舶司,管理日益发展的进出口贸易,当时瓷器是出口的最大宗的商品之一。南宋朱彧著《萍洲可谈》记载有北宋末年广州商船出口情况:“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贮货,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可见当时外销陶瓷数量之多。西村窑瓷器主要是外销东南亚各国(也外销日本,但数量较少)。在东南亚发现最多西村窑瓷器的国家是菲律宾。

潮州是北宋的瓷都。瓷窑分布在东郊的猪头山,虎山、果子厂后山、印山和蟹山(这些山岗统称为笔架山),南郊的洪厝埠和竹园墩,西郊的凤山,北郊的田东园、瓮片山、竹竿山和象鼻山等,方圆范围约十五公里。其东郊笔架山窑址最为密集,窑具和瓷片遍地皆是,有“百窑村”之称。在这里发掘了五座龙窑,一座阶级窑。产品有碗、盏、茶托、盆、钵、盘、碟、杯、灯、瓶、壶、罐、盂、粉盒、香炉、人物、佛像、玩具等。全部瓷器采用瓷土制坯,瓷胎细密纯净。釉色有白釉、青白釉、青釉、黄釉和酱褐釉,青白釉数量最多。各种釉色并不单纯一致,有些即使在同一件器形上,釉色也有深浅的差别,如在花纹的凹处和器物转角的地方或器内,由于积釉较厚,釉色就深一些。白釉的白色并非全白,多数白中泛青或泛灰,也有白中泛黄。青白釉最浅色的近于白釉,只在积釉处显出淡青色(又称影青釉)。青釉和黄釉也各有深浅,青釉以青为主,最深的显青褐色。黄釉一般都是黄中泛青,亦称青黄釉。酱褐色釉也是深浅各异,多数是褐色。瓷器的纹饰以划花为主,其次是雕刻和镂孔,印花很少见。划花的划痕较浅,线条简朴流畅,内容以弦纹、卷草纹、花草纹、平行斜线纹为主,其次是篦纹、水波纹、云龙纹、莲花瓣纹等。雕刻主要是炉上的莲花瓣,刀法泼辣,刻出的棱角刚劲有力。镂孔仅见于一些炉的底座或器盖,有镂圆形孔或弧线三角形孔。印花很少见,只见到一种花瓣纹。总的来说,潮州窑烧制的瓷器种类繁多,较精致的喇叭口或直口瓜棱腹长流执壶、军执壶、凸雕莲瓣炉、刻花碗、碟、瓜棱形粉盒、圆筒形刻花粉盒、莲花三联盒、玩具、人物和佛像等都是当年畅销海外的商品。其中有四尊完整的佛像是潮州窑的代表作,四座像分别刻有“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图21),“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五月”,“熙宁元年六月”(图19)铭文,并刻有潮州地名,水东(即笔架山)窑名,供奉人和工匠姓名。五类铭文俱备的宋瓷佛像在国内仅见此四尊,其文物学术价值之高,可以想见。值得注意的是潮州窑出土的高鼻卷发瓷西洋人头像和一批瓷西洋狗。狗的脸部很短,耳圆而大,下垂身矮,各个姿态均不相同。有头作倾斜状的,有蹲坐有站立的,有停步而吠的。雕刻捏造技巧相当高明,造型生动逼真,当年潮州艺人用相同的瓷土,用不同的手法,制作出不同姿态的瓷西洋狗和瓷西洋人头像,无疑是为了满足对外贸易的需要。潮州是宋代对外贸易的交通运输点,外商不断到潮州进行商业活动,甚至放舶载物而来,如《宋史·三佛齐》传记载“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三佛齐国(今印尼)蕃商李甫海,乘舶船载香料、犀角、象牙至海口……飘船六十日至潮州”。其目的无疑是为了购买和装运潮州瓷器。过去在菲律宾、印尼和巴基斯坦均先后出土过不少宋代潮州窑瓷器,器形有白釉瓷盒、青釉刻花碗、青釉高身厚唇罐、青白釉瓜棱腹盘口瓶、刻花碟、瓜棱罐、莲蓬三联盒、瓣口碗和浮雕莲花瓣炉。可见北宋潮州窑瓷器曾经大量外销,这是历史事实。



图19.佛像 北宋 高31.5cm 广东省潮州水东窑出土 广东省博物馆



图21.佛像 北宋 高31.5cm 广东省潮州水东窑出土 广东省博物馆

惠州窑烧造的瓷器,制作技术和工艺水平也相当高超,各种瓷器的纹饰也很复杂,归纳起来有印花、划花、雕塑、镂孔等,都很精致。图案结构富于变化,按不同器形、位置来布局。如碗、碟类一般采用团形图案结构,缠枝菊花碗,内壁模印六朵菊花环壁对称,加上枝叶分布全身连成一圈,看起来花叶纷披,互相呼应,俯仰有致,加上釉色相映,十分雅洁(附图二)。刻划牡丹花的线条也显得很灵活生动,构图上均匀自然,在器外弦纹之下,还刻上整齐的花瓣环壁一周,表现了北宋制瓷艺人熟练的手法(附图三)。刻划卷草纹的还间加篦梳莲花纹,看起来调和统一。碟类绘蕉叶纹的,有双线和四线之分,线条活泼生动。有些碟内刻花不多,但也富于变化。



附图二.



附图三.

南海窑烧造的一件《彩绘陶罐》(图24)也是难得的作品。其器肩和器腹下描绘缠枝花草一周,器腹描绘荡漾海水和人物四个环壁一周,人物脸部饱满丰润,身穿长袍,均作趺坐式,动作表情均不相同。有两眼凝视前方手提酒杯待饮的,有手贴酒坛沉思的,有两手扶地酒意醺醺的,有两手供起醉脸酣睡的,真是神情毕肖,栩栩如生。这件绘铁绣色的高身人物罐,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把绘画的优点运用到绘瓷上来,因此画面生动自然,十分逼真,这纯粹是一种当年民间绘画的传统风格。此外,在海康县宋代夫妇合葬墓中出土的一对海康窑《彩绘瓷棺》,也极罕见(图26),瓷棺略作长方形,淡青釉,灰白色胎,质坚硬,棺门在前,有榫套,可以开关,四周棺壁绘有赭褐色图案和写有文字。男棺棺门正中竖写“寿化考黄二公墓”七字,左右壁绘双线方框卷草纹,内绘鼠、虎、龙、马、猴、狗、牛、兔、蛇、羊、鸡、猪十二生肖,中央绘一童子,身穿长袍,双手捧幡,并绘四爪神龙作腾云之势,画面极为生动。棺顶写“天门”“地户”,棺门前后壁写“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女棺棺门竖写“寿化妣刘三孺人墓”八字,四壁绘画与前者大致相同。宋代绘画近千年来,经历过无数次的战乱兵燹,传世很少,民间绘画尤其难以见到,而上述出土的彩绘陶罐和彩绘瓷棺上却保存了三幅出于宋代民间人之手的作品,十分难得。值得一提的是,廉江宋窑出土的青釉盆、瓶、壶等器物,外壁印有“回”字形雷纹、双线“非”字纹和“卍”形纹等仿古纹饰,这些纹饰在国内同一时期的窑址中还是初次见到,值得研究。



图24. 彩绘陶罐(南海窑) 宋 高32.0cm 口径6.0cm 广东省佛山澜石墓葬出土 广东省博物馆



图26. 彩绘瓷棺(明器)(海康窑) 宋 高26.0cm 长62.0cm 广东省海康县墓葬出土 广东省博物馆

    广东宋代主要采用龙窑烧瓷,但也出现了阶级窑。龙窑系长条形斜坡式,依山势而建。以已发掘的潮州笔架山龙窑为例,全窑长度一股均在三十米上下,也有六十多米,或更长一些,这在古代的窑炉结构上是极为罕见的。窑炉总倾斜度为14至17度之间。龙窑的优点是升温快,降温也快,能烧还原气氛,适于焙烧坯胎较厚的大件器物,也适于焙烧坯胎薄的小件器物。一般来说,龙窑烧的瓷器釉色晶莹,透明度高,抗压力强。值得注意的是,潮州笔架山四号窑属阶级窑。该窑特点是,从火膛进入为窑床,窑床内分四个窑室。每个窑室前端均有火厢(燃烧室)。火厢的隔墙是由下而上直砌至窑顶的,墙的下端有若干火孔,烧窑时火焰是从窑顶倒向窑底,经火孔进入窑室的。这种阶级窑外形与福建德化现代阶级窑有所不同,但其原理基本一致,它应该是从龙窑发展而来。它的特点是升、降温时间较长,保温时间容易控制,能充分利用窑温,比龙窑节约燃料,又能烧还原气氛。过去潮州出土的刻有“熙宁”、“治平”年号的宋代瓷佛,就是用这种阶级窑烧制的。过去有人认为南方由龙窑改进为阶级窑,是在明代以后才出现的,这种说法现在是不能成立了。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