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专家激辩当代艺术陶瓷:价值洼地还是虚幻泡沫






[日期:2012-07-23]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金叶 [字体: ]

  只用“区区”几万块钱,就可将当代顶尖陶瓷大师的巅峰之作收入囊中——这样的事情仅仅在几年前还十分普遍,如今却已如神话一样可望而不可及。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以瓷版画《三顾茅庐》1300万元的成交价格将中国的现当代瓷器拉入了千万元时代、已故中国陶瓷美术大师王步的作品《青花灵禽春夏秋冬四屏》以2700万元成交刷新景德镇陶瓷拍卖纪录之后,当代陶瓷大师们纷纷大步跨入“百万俱乐部”,甚至有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身价翻了近10倍。中国的当代陶瓷,究竟是刚刚被人发现的“价值洼地”,还是一触即破的大泡沫?让我们来听一下各路专家的看法。

  正方

  正泰瓷社掌门人杜家玲:

  当代大师巅峰之作

  价格飞升但仍有升值潜力

  大概从2000年开始,正泰瓷社就着力于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师作品的推广,当时并没有太多人关注。至少在5年前,当代名家名作价格还很低。几万块钱就能收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巅峰之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戴荣华的一把茶壶,2007年时候的价格大概只有5万,现在是20万以上。2008年中国嘉德(微博)秋拍,戴荣华的一件粉彩仕女瓶18万成交,2010年秋拍重新出现,价格已经是60万成交。而戴荣华同等作品今年一级市场价格更是超百万。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陆如在2006年以6.5万元的价格就可以买到的作品,现在的价格也超过50万元。

  尽管这些作品目前已经有了较高的价格,但从中国经济发展及长远角度看,我认为,它们还是有非常大的升值潜力和空间的。首先,从艺术品收藏品市场看,中国书画经历了十五六年的发展,价格逐渐走高,相对而言,以陶瓷为载体展现书画艺术的景德镇瓷器,不仅有绘画的技艺难度,还有烧制的风险。名画几十万上百万很平常,陶瓷艺术家作品能达到百万价格的还是凤毛麟角;其次,有史以来,“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景德镇就是陶瓷艺术的集大成者。而当代艺术陶瓷,无论从工艺水平还是艺术造诣上来看,既继承发展了中国千年制瓷技艺,又结合了当代绘画艺术,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古瓷相比,它唯一缺少的就是历史沧桑感和考古价值,但这只需要假以时日。所以我一直强调的就是,“如今的现玩就是将来的珍玩”。我们当代出色的陶艺大师的巅峰之作定会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对于初级藏者,我有几点建议:第一,收藏作品不要简单地迷信所谓“大师”的头衔。大师作品也分三六九等,有得意之作、满意之作、一般作品和应酬作品,后面的就不太有收藏价值。第二,有些人会认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一定比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级别高,这不对。景德镇2004年首届陶瓷艺术大师的水准就相当高,且德艺双馨,比如陆如、刘平、汪桂英等人。第三,现在这个市场确实过度红火。在大师作品的带动下,整个行业,三六九等的作品都跟着水涨船高。这里面不乏也会产生泡沫,有风险,对此藏家要有清醒认识。藏家要学会鉴别什么是真正好的、值得用心、用财藏的。不能将其完全看成是一种投资跟风。

  当代瓷这几年价格飞涨,也确实把一些真心热爱陶瓷的藏友挡在了门外。前几年,我的一些朋友,有大学教授、医生,还有企业高管、金领职员的,都可以入手一些顶级陶瓷艺术家的作品,但现在心有余力不足了,所以我们现在也在极力挖掘一些有潜力的中青年陶瓷艺术家。相信,未来的“顶级大师”,就在他们当中。

  故宫(微博)博物院研究员、瓷器专家叶佩兰:

  瓷器收藏观念

  应从“藏古”向“藏今”转变

  过去搞收藏的,都爱找五大名窑,明清官窑。但现在的客观情况是,真正好的古瓷,遗留下来的非常少,想要收藏是很难的。而且,一般的藏家也根本买不起,那都得是上亿的价位了。所以我觉得,大家的收藏观念是可以改变一下了,改成收藏现当代的名人之作、精品之作,它们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一样不缺。“今天的精品将会是明天的古董”,我是认可这个观点的。比如现在一个工艺大师,他的年纪越来越大,必然精品的产出越来越少。给它一段时间,一定是有升值空间的。

  当然,在这个收藏过程中,藏家也要注意别受炒作的影响,使自己受到损失。自己得有判断力。你自己得了解这个器物本身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做到有把握地收藏。

  升值太快的现当代瓷,也得引起警惕。那些卖到上千万的明显是不太合适的,这个价钱,我还不如去苏富比(微博)、佳士得买官窑呢。一些价钱太高、升值过于迅猛的,倒也不见得是真卖出去了。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但是我认为新的东西就得是新的价钱,老的东西是老的价钱,否则是不合理的。

  比如说,几年前,北京有个公司做了一套“十全十美帝王杯”。我觉得就很不错。他把成化斗彩杯的十个品种都选进来了,而且每一个都是请大师级的工匠来画,画得又很精美。将近两万块钱一套。现在的价格已经差不多涨到3万了,而且据说还准备上拍。我觉得这就是个很正面的例子。首先,工艺要好,主题又选得好,价钱定的也很合适。我比较看好这样的当代瓷作品。

  反方

  上海春天国际艺术沙龙公司总经理、中国首届陶瓷生活艺术博览会艺术总监葛千涛:

  当代瓷器价格飞升就是一场泡沫

  当代瓷器价格飞升,我觉得就是一场泡沫,景德镇尤甚。

  现在景德镇的许多“陶瓷大师”,实际上是陶瓷画家,他们将陶瓷变成了载体,绘画变成主体,本末倒置了。

  在世界上享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陶瓷美学,并不是靠简单的绘画语言打动世界,而是靠完美的器型,独特的技艺,丰富的釉色来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文化崇尚一花一世界,崇尚细节、简约带来的中国意境。几千年前,中国的陶瓷对世界产生过至深的感召力,其优美的器形深深地打动了世界。欧洲人对于中国人居然会在日常生活当中,使用这么高级的、富有设计感和尺度感的物品感到惊讶。它的身上体现的是传统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而今天我们去景德镇,看到的除了“以绘画为主”的陶艺作品,还有许多用陶瓷构建的大型“公共艺术”,感受到的不是审美上的愉悦,也不是所谓的千年瓷文化,而是一种暴力美学。与此同时,我们又看到恶意炒作带来的所谓当代陶瓷的价格飞涨,很多被炒作成几百万、几千万的作品,我相信只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它像股票、像期货,唯独跟陶瓷艺术没有太大关系。

  对于天价当代瓷,藏家应该引起警惕。因为中国的艺术品尚未具备金融产品的属性,要进入流通领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有权威的鉴定机构、评估机构、能作为抵押物在银行进行抵押贷款。在西方,当你需要流转资金,可以把收藏的艺术品作为银行的抵押资产,但在国内并不具备这个条件。如果说到拍卖,它则是另外一种游戏,对局外人而言,却是雾里看花。

  天价炒作对整个行业来说也是破坏。前几年中国当代艺术发生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明证。一些大的西方藏家,尤伦斯、西克都在“清仓”。而中国艺术市场发生的事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昨天发生过的事情,今天正在发生,而且明天还会继续。

  作为想要收藏当代瓷器的藏者,我的建议是:你必须是真正的热爱陶瓷艺术。你至少要对中国的陶瓷历史有了解。你要用自己的眼去“看”,而不是用耳朵去“听”。

  相比之下,我比较欣赏浙江龙泉的青瓷作品。中国当代那么多窑口,我认为,真正能够超越南宋的,只有龙泉。而其他窑口的当代瓷基本上是源于传统,低于传统。龙泉青瓷的“传承人”,从练泥到拉坯、上釉到烧制,基本上是独立完成。不是像景德镇的分工作业方式——这对陶艺的发展有害无益。我也比较关注龙泉当地一些有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年轻陶民的作品。它们能让我感受到南宋传承下来的那种生活美学,注重内心的表达。这样的作品并不昂贵,市场涨幅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

  希望能看到当代陶瓷回到瓷的品质,土的味道,火的痕迹。器以载道!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原秘书长刘东瑞:

  当代瓷白给我都不要

  目前市场表现特别突出的当代瓷,主要是有绘画的艺术瓷。这和现当代书画的带动不无关系。书画市场上,明清时候的“大名头”卖不过当代的“大名头”。这个趋势也影响了当代艺术瓷。艺术瓷的工艺大师,其实都是陶瓷绘画大师。这跟古代不一样,在古代,一道釉的瓷器可以和绘画瓷相媲美,现在不行了,卖不出去,没什么人要。

  现在整个社会收藏热。但高档的老瓷器越来越少,假货还特别多,弄得大家对老东西望而却步。收藏的意向,很自然转向了水平比较高的当代瓷。买当代瓷的人,大部分是有钱人,他们更多考虑的是投资。收古瓷,你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鉴定水平,现在的有钱人能达到这个水平的不多。人家要挣钱,精力不能放在学习鉴定上。但他又不想靠别人,那当然买当代的比较稳妥。起码,我看着你画,我从你这定,从你这拿,总不会是假的吧。因为这些原因,现当代的名家作品就会比较受追捧。

  也就是说,这已不是一个文化行为,而是一个投资行为了。比如他买到个瓶子,不是为了研究和审美,可能就是往保险柜里一锁,就像放一袋黄金一样。如果一个大师一年造12个瓶子,我能拿到4个,那这个人艺术生命的三分之一就归我了,这跟买期货是一个道理。

  艺术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东西。我是搞古代文物的,我就觉得古老的东西好。那些现代派的抽象的油画,白给我,我都不要。但这并不妨碍人家能卖几千万,被很多人追捧。

  但我也相信,美是有一个客观标准的。历史最终能沉淀下来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现当代书画就有前车之鉴:有些“大师”活着的时候,作品价位很高,人一过世,价钱也跟着下来了。而有的人却恰恰相反。所以,有的大师是真大师,有的是被捧出来的。但无论怎样,历史会给每个人和他的作品准确的评价和定位。

  今天,我们只能讲,收藏有风险,投资须谨慎。现当代瓷不比古瓷,古瓷的价值已经被盖棺定论了。但当代的东西,还是在漂浮状态,远未到尘埃落定的时候。它们究竟是个怎样的历史地位,当代人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必定是后代人写前代人的历史。

  总之,如果你想靠这个在短期内挣钱的话,那不否认,趁着经济发展势头好,是有可能会碰上“五年涨十倍”之类的事情,但一个作品真正的价值,得靠历史的验证。而你如果是一个真诚的藏家,那肯定是要靠提高个人的修养,才能收到真正的好东西。

  李小聪:不管世事纷扰 艺术家做好“功课”就对了

  我相信市场自有它自己的规律。作为一个陶瓷艺术家,一个国画家,我没有解读这种现象的能力,我最关心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艺术家应该怎样做好自己的“功课”。

  功课内容是什么?就是怎么把自己的思想更好地融入到一个作品当中,让它承载一种文化的能量,传递一种属于我的个人信息。而我对藏家的期待,也不是他愿意出多么高昂的价格,而是他能读懂我的作品,和我产生共鸣。

  市场,其实是个令人头疼的东西。我曾经说,现在的收藏家是“收了就藏起来”。即便我的作品卖出了很高的价钱,但如果最终是给人放在仓库里,这无论如何也不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作品就像是艺术家生出来的孩子,我希望能把它交给真正爱它、懂它的人手里。我也会和经纪人商量,关于作品的涨幅,让它尽可能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幅度,让它能够健康成长。

  去年,新珐琅彩镶器《匡庐嶙峋图》拍出270万元的价格后,直到现在,我一直处于一种“收”的状态。接触的客户比较少,作品也不太出来了。我希望静下心来,想清楚一些问题,再进行创作。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一个艺术家,如果被欲望所控制,艺术追求就不那么纯粹,也就意味着艺术生命力开始减弱,这是很可怕的。所以我现在尽量压缩自己在生活上的需求,力图让自己保持一个本原的状态。说实话,我的作品真正进入市场,并且前景看好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我从15岁开始画瓷器,画了四十年。难熬的日子多了,作品卖不出去的日子也多了。如果不是凭着一腔热爱,怎么可能走到今天?我希望自己能够一直记得自己的这份“初心”,不迷失,不膨胀。

  我想象中最完美的状态是:艺术家既可以体面地生存,但同时又可以保持一片心灵的净土。我不认为这是不可企及的状态。艺术市场的事情,我不想思考太多。我相信给它足够的时间,它会慢慢地走向理性,变得成熟。而作为艺术家,只要朝着自己认为正确的那个价值观前行就可以了。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