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谁在收藏中国》——青花黑客






[日期:2012-11-16] 来源:《谁在收藏中国》 第五章  作者:吴树 [字体: ]

  ○中外专家“走麦城”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景德镇地区一个名叫凤城的地方发生了一件事:一位农村老太太

  翻地时挖出一只青花梅瓶,她按照有关规定将这只梅瓶送到当地的博物馆。因为器型完整,当地博物馆付给了那位老太太600元人民币。这在当时来说算是很高的出价,那时候一个科级干部一年的工资还够不上600元,一般出土文物送进博物馆,顶多支付给几十块钱的奖金。老太太喜从天降,拿着钱乐滋滋地回家了。

  有人开玩笑说:为什么上帝要把人的眼睛安装在脑袋前面?就是不让人们能看穿身后之事。就如同那位老太太,如果她的后脑勺上长了眼睛,说什么她也不会贪恋那区区600元,那只青花梅瓶搁到现在,她可就成为亿万富婆了!当然这只是一句笑谈。

  老太太刚走,这只梅瓶就被时任景德镇陶瓷馆工作人员、现任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欧阳世彬看到,他一眼认出那就是国外学者所著图谱中所描述的元代青花瓷器。欧阳世斌当即花了1000元将梅瓶买走——就这样,中国瓷都景德镇有了第一件完整的元代青花瓷器母本。

  一件珍贵文物的出土,本来是应该载入博物馆的藏品记录,可是谁也没料到它同时还影响了景德镇的经济发展史。

  欧阳世彬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当时文革刚过,景德镇经济不景气,瓷器滞销。我们得到梅瓶以后,便花了几十块钱的成本开始仿制。那次仿制非常到位,刚展出就被一个日本人花630块钱买走了。这在当时可是大收入呀,一般的瓷器只卖几块钱一件。这一下大家的积极性立刻就来了。当然,和现在不能比,现在还在做的朋友都发大财了,几千万的身价!”

  欧阳教授说的是实话,自打元青花仿制成功后,景德镇的窑火又重新旺烧起来,刚开始的买主主要是港台和日本的客商,价格从几百元开始,后来经营高仿品的瓷商们听说自己的产品竟然被当作文物出现在国际拍卖市场,便马上将每件仿品的价格从几万涨到几十万。后来,随着国际市场上天价元青花的不断涌现,全世界各个国家的艺术品商人都盯上了景德镇,纷纷带着图谱来这里订做拍卖品,还有些港台文物商人干脆连窑厂一起买下,每年定量烧制高仿古瓷。从此,以元青花和清官窑为龙头的高仿品,开始走上了高科技之路。许多窑场不惜血本引进高科技人才与设备,不惜高薪聘请高技术画工、陶工和窑工,活儿越干越精,东西越仿越真,不少仿品甚至在国内外文物市场上畅行无阻。

  2005年前后,日本一家博物馆要搞中国陶瓷展览,派出一位造诣颇深的中国陶瓷专家来到景德镇,要求当地政府租借一件元青花梅瓶去日本出展。当地专家故意拿出两只一模一样的“元青花”梅瓶给日本朋友看,告诉他其中有一只是高仿品,让他挑选一只。结果那位日本汉瓷专家挑选了那只仿制品。

  如果说拍卖行被高仿品蒙骗在所难免,作为对中国陶瓷研究有着极深远历史的日本专家走眼,却让人惶然。因为众所周知,英、美、日本、土耳其、伊朗等国家对于元青花的研究早就走在我们前头。此事传出后,曾一度使得拍卖市场上的元青花拍品都贴上了大大的问号。对此,咱们中国专家会跟着走眼吗?

  在世的中国陶瓷鉴定专家中,现在公认资格最老、水平最高的挂帅人物要数故宫(微博)博物院的耿宝昌老先生。在一次电视采访中,耿老坦言他在参观景德镇一个青花瓷高仿基地时,面对一些明清官窑高仿品,如果不是知道身处何地,他也会误把高仿品当真品。

  耿老虚怀若谷、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得到不少人的赞赏与欣佩,可是电视节目播出后,也使许多热衷于文物收藏的人士倒抽了几口冷气:陶瓷泰斗都会走眼,这文物市场岂不是成了无底深渊?

  记者也曾通过不同渠道收藏了一些高中低档景德镇青花瓷器,为究真伪,还通过各种关系先后到过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微博)、江西九江市博物馆、江西高安博物馆等具有代表性的收藏单位,分别对国内公认的一些元明清实物整器和瓷片进行近距离观察和研究,因而对不同时期的青花器物的胎釉、器型、绘画、和制作手法等方面,多少有一些实践经验与心得。为了进一步取得景德镇高仿品的制作与销售的第一手资料,记者先后三次对景德镇陶瓷市场与基地进行了零距离暗访。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