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古董收藏:鬼市古玩天光墟






[日期:2013-01-25] 来源:网络   作者:潘才岳 [字体: ]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我国的民间收藏开始复苏。古董收藏业便在这个时期,如同雨后春笋般崛起。
  此前一段时间,古董收藏在我国是一个相当敏感的时期。许多与古旧沾边的东西都在文革这个时期打碎了——历史上著名的“破四旧”运动。而改革开放政策使收藏业得以复苏,民间收藏即刻活跃起来了。那一件件历经文化浩劫而重现生机的古董,便光明正大地流入了市场。起初的交易市场正是由地摊而逐以形成,有了地摊便有了圈子。圈子壮大了,行业也兴旺了,从而成就了不少当今的收藏大家。
  每逢周二的清晨,广州荔湾区的康王路便有个“天光墟”。天光墟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还未形成如今的系统市场,全国各地的文物商贩,都会充当“运输大队长”的角色,把一箱箱的真品极其低廉的价格出售于此地。久而久之,天光墟的名气可媲美北方的潘家园。这“天光墟”地摊市场在业界被称之为“鬼市”。“鬼市”较为广阔的是一个小广场,而沿途还有好几条很狭窄的小巷。小巷的两旁都是正规的古董商铺,商铺基本没有那么早开市。这地上琳琅满目的古董甚至要比每天菜市里买的菜还要多,看得让人眼花缭乱。一般天光墟里的货基本都是小件的,很少有古家具及装裱好的字画等大件物。而比较多见的种类是高古陶、高古玉及铜镜、明清瓷器,而其他的明清传世杂项亦有之。每个摊位占据的地方都非常少,但摆的古玩商品却非常多。人们鲜有听闻的“碰瓷党”,这里少有之。一般都是摆在天光墟边缘的那些顶级高端的仿品瓷摊,摊主不绝不会是本地人。他们也不会特意作局,因为都有治安经常会巡逻。一到天亮,城管会在七点半左右准时来赶马路边的摊。但为了确保万一,在这里要时刻注意好自己的手脚,以及避免人多拥挤时看货。
  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物贩子、造假专业户及淘宝者相聚于此地,或买或卖。而五点三十分至七点便是“鬼市”最为热闹的时期,可谓人挤人。这时候的天光墟堪比菜市场,闪动电筒照耀的、真假辩论的、砍价还价的……逛地摊除了徒劳而归以外,即使是淘到东西了亦会出现两种结果。要么是低价“捡漏”了,要么是天价“打眼”了。
  接触本行业的人都知道,出现这结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曾有人在天光墟几百元就买到过价值几十万的古代名窑瓷,如官窑、哥窑及均窑等。这样的事儿在早期是经常出现的,因为卖家只求迅速出货。确实,“鬼市”的东西一直以来都是可以随便讨价还价的。在广州最为有代表性的慧眼捡宝者莫过于伊有成老师了,每周天光墟都会前往赶集。伊有成老师如今是广东卫视《盛世话收藏》顾问、华夏古董研究会会长,有数十年的捡漏经验,对古陶瓷鉴藏尤为擅长。
  如今的“鬼市”,如果说还会像早期的那样容易捡漏到好东西的话,只能说是“李逵”的“逵市”。而且,像伊有成老师这般成就者毕竟是少数,大多的淘宝者除了捡到一些普通的开门货以外,更多的还是“交学费”了。笔者就曾在前年的一次广州天光墟赶集中,亲眼目睹一位本地的买家用几千元买了一件陶瓷。走进一看,完了一件典型的高仿品明代斗彩杯。可令人更为痛心的是,淘宝者还依然乐滋滋以为捡大漏了。据说,这是一位退休老干部。迷恋上古玩好几年了,经常都会来捡“漏儿”。这位买家前后花了不少百万元来购买“千元国宝”可谓是老手了,可此“漏”非彼“漏”呀!亦曾有过不少的界内有识之人,对其良相劝。但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如同传销团一般被洗脑了。
  此种人多多,我们称之为“国宝帮”。在天光墟里“国宝帮”人数,多得数不清。除了购藏者“贪婪、冲动、外行”这些客观因素外,更关键的还是藏品本身的质量与买家的良心问题。
  在这“鬼市”里,真正有水平的人,有之;但真品却少之。如此,没有丰富经验的初学者又何谈捡漏呢?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地摊里的东西便宜,而且是很便宜。因为这里的大多从业者,只求三餐。大部分的地摊主并非真正的行家,更多的还是小打小闹的贩子。但这样的贩子,往往是没有本钱购买行家的真品,而且也是没有眼力之人,进货渠道基本都是造假个体户里批发的。如果说是从偏远地区收购来的,又或者是从哪些盗墓人手中贱价得来的,理应是个漏。但早已被识之士买去,不懂行者真的是很难捡漏的。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       鬼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