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醴陵釉下五彩国家级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扬龙辞世






[日期:2013-07-01] 来源:株洲晚报  作者: 胡乐 张洋 [字体: ]

     

他的作品至今还陈列在人民大会堂,并有多幅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

    人物档案

    陈扬龙,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41年,出生在醴陵的一个陶瓷世家,2013年6月22日因肺癌去世,享年72岁。

    从艺50余年,陈扬龙长期从事釉下彩瓷的研制工作。曾承担人民大会堂《荷纹餐具》、国务院《牡丹文具》的设计工作,参与制作了国家“三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用瓷和毛主席生活用瓷。

    他还曾承担轻工部《釉下彩色标研究》课题,对200多种釉下色料,6种不同釉料,多种窑型烧制效果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为醴陵釉下彩的发展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和实物依据、为普及釉下彩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果不是因为病痛的折磨,摆放在陈扬龙家中的“牡丹”挂盘应该早已完工。但遗憾的是,这件未完工的釉下五彩挂盘成了这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绝笔之作。家人说,陈扬龙将这件作品取名为《回眸一笑》,在住进医院后,他仍在念叨花为什么没笑,还需继续加工。

    6月22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扬龙因肺癌在醴陵去世,追悼会将于今日在醴陵殡仪馆举。

    陈扬龙先生的逝世,是中国工艺美术行业、釉下五彩行业乃至艺术陶瓷界的巨大损失。

    出生陶瓷世家

    自诩玩泥巴长大

    “意识不清醒时,父亲还会扬起手来做画画姿势。”6月30日,陈扬龙的大女儿陈利向本报记者回忆起陈老的最后生活,谈及最多的,仍是陈杨龙一生对陶瓷艺术的爱。“长年以来,他每天早上5点起床,不是吃早餐,而是先进行一个多小时的创作。”

    陈扬龙与陶瓷的缘分,起于20世纪初。

    醴陵姜湾,曾经是运输瓷器的集散码头,也是二十世纪初,著名人士熊希龄开办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公司所在地,1906年,釉下五彩瓷在此诞生。30多年后,陈扬龙在这里出生。爷爷、伯伯、叔叔、爸爸、妈妈都做陶瓷,陈扬龙三岁时,父亲在家里开了一个做瓷的作坊,所以陈扬龙常常自诩是玩泥巴长大的。

    陈扬龙7岁的生活在乡下外婆家度过,平时遇到昆虫和花草,都会不自主地画下来。陈扬龙的第一位师傅是一位街边卖艺人,当时在他家古街上有一位老艺人时常给人画肖像,放学后,他经常去看老艺人画画。

    “后来,父亲就将积攒下来的几毛钱交给了老艺人,让他教父亲画肖像,这算是父亲第一次拜师学艺。”陈扬龙的大女儿陈利告诉记者,由于当时缺乏美术资料,陈老便常常捡起大人们的烟盒,照着烟盒上的人物来临摹。

    16岁研发“以印代画”

    主创期多件作品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

    1956年,15岁的陈扬龙考进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师从陶瓷大师吴寿祺,成为他的第一批弟子。因战乱而中断,快速抢救釉下五彩传统手工艺的重担落到了他们肩上。

    以往,釉下五彩瓷上的花纹和图案都必须由人工一笔一笔地画上去,生产效率低,难以大规模生产。进入研究所的第二年,陈扬龙研发了用印章来代替手绘的制作工艺,半个月就完成了5到10年的工作任务,让醴陵釉下五彩瓷生产效率提高了百倍,之后,《工人日报》报道了其“以印代画”的技术革新。

    进入70年代后,陈扬龙进入创作的高峰期。1979年,人民大会堂湖南厅的陈设进行更换,陈扬龙创作的《秋艳》挂盘入选,如今还陈列在人民大会堂。

    80年代,陈扬龙试验出了不同于传统釉下彩彩绘的“薄施淡染”彩绘工艺,丰富和增强了瓷坯上画面的主体感和层次感,作品有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的效果。陈扬龙并未“金屋藏娇”,而是将这种技法授徒推广,形成了当前釉下彩绘的主流表现方式。

    也正是因为技艺的精湛,陈扬龙的作品先后在香港、北京、上海世博会展出,并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国内多家知名藏馆收藏。他所创作的《茶花》瓶、《芙蓉》瓶作品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

    投入全部积蓄传道

    病床上还不忘“传承”

    1999年,陈扬龙从省陶瓷研究院退休。不久后,为了支持女婿创业,在女婿的公司内做技术指导。

    2008年,已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陈扬龙投入全部积蓄,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专心传道授业。进入陈老的工作室学习,没有门槛,只需热爱陶瓷创作。陈扬龙只收取微薄的工具、材料费,但对学生却极其严格。

 

    “最初三个月里学生每天都是临摹一张画稿,基本要求是100遍,不停重复地画,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掌握毛笔的特性,如何驾驭毛笔,然后再教我们如何用线,很多学生要练到晚上12点多。”陈老的儿媳申彬也是学生之一,她如此回忆父亲的教学。

    早在年仅23岁时,陈扬龙就已开始带徒弟,其中有的学生如今也已成为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省工艺美术大师,为醴陵釉下五彩瓷技艺的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在他看来,他应该做更多。

    “他不希望总为市场而创作,想利用余生在艺术上认真追求,留些作品,培养一批人才,对釉下彩事业做点贡献,这是他成立工作室的初衷。”谈及岳父当年的举动,陈扬龙的女婿陈志强如此说。

    “全心全力帮助下一代,做好传承,我认为这是最伟大的事业。这样的一生才没有白来,才过得有意义、有价值。”在病床上,陈老留下了这样的话。

    陈扬龙谈创作

    我很喜欢“造物忌巧,待人以诚”这句话,它也深刻影响我的生活与创作,从不模仿抄袭,也不追求时髦,始终老老实实做人,诚诚恳恳画画,并愿以此度过余生。

    艺术工作者一生能有多少满意的作品?我自知几乎一件都没有,但它记录了我的成长。几乎天天都在创作,从来没有疲厌,除非生病坚持不住。慢慢地画,不好再改。

    延伸阅读

    釉下五彩瓷

    传承忧虑

    2012年底,陈扬龙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成为我市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人。另外一人为邓文科,也是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大师,如今已83岁高龄。

    陈扬龙生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即曾透露过他对釉下五彩瓷技艺传承的担忧。“目前产区看上去人才济济,实则命若悬丝。现在年轻一辈多不愿意沉下来认认真真来学习传统工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所以很多中青年作者技巧很高,没有扎扎实实的工艺基础,越往上走越难。”

    湖南省陶瓷协会秘书长张海涛也表示类似担忧。“目前醴陵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6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有65位,这一数据对比5年前增长了好几倍,而且湖南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和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都在不断给市场输送制陶人才,总体来说情况还算好。但关键问题是,青年一代越来越多的不愿意从事制陶工作。收益不高,工作又累,愿意学的人少了,留不住人才。醴陵两所专门培养制陶人才学校的生源,也是被一二三本录取后剩下的生源,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影响制陶技艺的进一步提升。”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