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中国陶瓷发展史简述






[日期:2014-04-26]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字体: ]

直到本世纪50年代,长期动荡的社会得以安定,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国家对整个工艺美术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实施了一系列较大举措:如把“散之四方”的能工巧匠重新组织起来,提高其待遇,鼓励其带徒传艺;各地陶瓷研究所、陶瓷专业院校像雨后春笋般建立并发挥巨大作用;原轻工业部组织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景德镇担负制作的“建国瓷”,中国工艺美术首次赴前苏联和东欧、印度等十个国家的巡回展览瓷以及1955年第一届全国陶瓷展览瓷,北京等十个国家的巡回展览瓷以及1955年第一届全国陶瓷展览瓷,北京人民大会堂、新北京饭店、国宾馆用瓷和国家礼品瓷的设计制作;加强中德、中捷、中保等对外经贸技术合作;恢复古代名窑的传统工艺;组织研究部门的工程技术专家用科学方法和测试手段进行实验分析和理论总结等等,均把中国近百年来的瓷器艺术一次次地推向新的水平。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广大陶瓷美术工作者不断深入生活,探索创新,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时代气息浓鬱的艺术瓷以及经济适用、朴素大方的日用瓷。这一时期中国瓷器艺术的特徵,主要表现在它的现实性、朴素性、单纯性。60年代中至70年代中,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使中国瓷器艺术走过了本世纪后半葉中最为坎坷的一段历程,瓷器艺术出现了畸形发展。80年代伊始,神州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瓷器艺术进入了一个全面繁荣发展新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特徵表现在它的包容性、多样性、科学性。许多新工艺、新材料、新形式、新品种在改革的时代中应运而生,在开放的机遇中蓬勃发展。首先表现在造型中。我国陶艺家不断寻求瓷器装饰载体的时代感,在传统的承继中不囿于传统、不拘泥陈法,灵活按照造型形式美的规律法则,运用切削扭曲、分割组合、穿插堆积等形体构成手法以及反常设计、摹擬设计、联想设计等现代设计法创造出多类型、多品种、多材质、多样式的造型。艺术瓷诸如连珠瓶、青果瓶、春蕾瓶、八方瓶、各式异型瓶以及意象表现型或工艺表现型等各类现代造型。日用瓷造型诸如萌牙、石榴、腰鼓等餐茶具以及金菊、金钟等蓋水杯、文具、啤酒具、灯具等各种新款式。日用瓷造型不仅优美精致,而且功能合理,尤其是新材质的开发为造型增添了奇光异彩。70年代后,山东淄博陆续研制出滑石瓷、高长石瓷、高石英瓷、钠长石质瓷、色瓷等类型的精细日用瓷而居全国领先地位。河北唐山的骨瓷,文象岩厚胎瓷,邯郸的增韧骨灰瓷、刚玉强化瓷,石英强化瓷,景德镇和醴陵高白釉瓷、高硅瓷、特种耐热瓷等均有瞩目的成就。介于陶与瓷之间的炻器,在适用于宾馆饭店的成套中西餐具中发挥了较大优势。炻器与厚胎瓷一样,在造型的线形、线角、细部、形体处理上,形成了有别于细瓷及陶器造型特徵的独特风格和规律,丰富了陶瓷造型的表现形式和体系。山东淄博利用本地原料新创造的“焦寶石瓷”,质地坚实,釉面呈秋黄、浅棕、灰白等色,色调娇嫩而无纤弱之感。湖南铜官,河北邯郸,河南禹县、焦作,广东佛山,广西等地均盛产炻器。总体来说当代瓷器艺术的造型基本上具有形体饱满,线形简洁,转折流畅,对比强烈,材质丰富的新特徵。其次在装饰风格上,更多地是表现出简练、空灵、淳朴、含蓄以及灵活多变、明朗清新的新特徵。在装饰题材上,更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情趣。则多以花草蟲鸟、瓜果蔬菜、鱼藻暇蟹、飞禽走兽、山林水色、刀马婴戏、民间故事、吉祥图案等自然景物、风俗民情和民族文化的题材为主。乡土气、自然趣、人情味、生活情、民族性更足更浓了。在装饰构图上,除了传统形式外,能隨不同造型结构而变化的现代 构图格式层出不穷,诸如分层平地式、分格条块式、打散重构式、综合构成式等,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在装饰表现形式上,釉上仍是以隽美精细的工笔为主、写意为辅的格局。釉下除工笔外,多为兼工带写,工笔与写意、具象与抽象共生共荣,工笔者端苙严谨,令人惊叹技艺的精绝;写意者洒脱飘逸,让人领略笔墨的神韵;抽象者意蕴深邃,具象者形神兼备,给人留存更多的联想空间。在装饰工艺技法上,陶艺家们更考究泥、釉、彩的综合效应。充分体现泥坯的材质美和自然症状;善于发挥色釉相互渗透熔融的特点和“天人合一”的妙趣,展现釉质色泽美和肌理美;娴熟掌握装饰材料的特性,追求工艺完美结合的意蕴美和形式美。

 在颜色釉方面,50年代以来,老一辈硅酸盐专家周仁、赖其芳、李国桢等与各瓷区的科技人员一道,用现代科技理化测试分析手段,测定釉的物化状态,用配位场理论研究釉中呈色离子价态和配位体的关系,用热力学状态参数研究烧制工艺与呈色的关系,用科学理论和实验揭示了釉料发色的奥秘,将能工巧匠的实践经验升华到理性的高度,变偶然为必然、化感性为理性,使祖传秘方和传统经验更完善、更科学、更合理。如今,由于采用科学方法进行配料和窑温控制,改进了新的窑炉结构和烧成技术,发掘和运用了新的原、燃材料,不仅提高了色釉的质量,且研究出了适合柴、煤、油、气不同烧成条件的配方,使颜色釉瓷烧成范围更宽、呈色更稳。如近年,在钧瓷烧制中选用还原性材料渗入釉料中,使钧釉中还原烧成新技术获得成功,是钧瓷史上的一大技术突破。70年代景德镇研制出“无铅钧红”釉,其色相、光泽度及稳定性均有大幅度提高,且无铅毒,又是一次铜红釉烧制工艺上的革新。铜红釉的烧制从过去只能烧小件到创烧出3米多高、通体一色的红花瓶和口径1.08米的铜红釉碗,这都标志着现在色釉的配制技术和空投温的控制技术均达到了极高水平。宋代“五大名窑”的钧、汝、官、哥、定及耀州、德化、磁州等窑的传统名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在承袭传统中不断研制出各种新彩釉。如邢国正等老艺人烧制的1.5米高的钧瓷《双龙闹环瓶》,朱砂红釉色在阳光下闪现点点金光,红中有紫、紫中有蓝、蓝中有青、青中有白,正所谓“夕阳紫翠忽成岚。” 50年代得以恢复的浙江龙泉窑,不断创新出玲珑青瓷、薄胎青瓷、青瓷釉下彩以及“青白结合”、“青瓷堆花”、“青瓷堆花”、“青瓷堆花”、“青釉开光”等400余种新品,其釉色宛美玉,呈现柿青、浅青、月白等各种色彩。80年代烧制的《迎宾大挂盘》,釉色青翠晶莹,纹片自然迷人。近年来又有效地控制了裂纹的大小、方向和形状,新研制出两种色相、不同纹片结合的新工艺。失传数百年的陕西耀州青瓷于50年代后,再现了宋代的风采。参加全国工艺美展的一件青瓷《大碗》,造型典雅、釉色青润泛黄、上裂冰纹,展现了现代耀州青瓷的艺术特色和工艺水平。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