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耀州窑瓷器的年代与特征






[日期:2015-01-14]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字体: ]

 




    造型特征

    耀州瓷由于使用广泛,器物种类齐全多样,凡是古代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器物种类,该窑均有烧造,在当时其他窑中实属罕见。

    碗。碗一直是器物种类中数量最大的产品。

    唐代,中唐以前,造型较少,均为厚壁、饼足或玉壁底;晚唐造型增多,器壁渐薄,花口大量出现。

    五代,大量的碗以仿金银器为特征,底足由唐代盛行的玉壁底足变为玉环底,圈足往往外撇并略有增高。

    宋代,早期的碗,以侈口圆弧腹内底下凹圈足造型为多,口部或饰以葵口,腹部往往饰有瓜棱、出筋和多层刻花仰莲瓣纹,也有光素无纹的,还有敞口圆弧腹内底下凹圈足碗等,与五代相比,器腹加深,腹弧增圆,圈足虽外撇,但渐高渐窄。中期,碗的造型大量增加,其中最多见的是侈口翻唇圆弧腹内底下凹圈足碗,不仅有瓜棱、出筋、光素腹,还有浅腹型、瘦腹型和侈口折沿型,等等。与早期相比,底足渐小,圈足增高变窄,且往往施釉后又经二次精心修足,中期的器足修整得最为齐整。晚期,碗的造型继续发展,造型多样亦多变,其变化规律是底足变小,腹下削瘦,圈足变矮,外底中心凸起,俗称鸡心底,底足修饰多不如中期规范,或不进行二次刮修。

    金代,碗明显的造型特征是口部加厚,口壁甚至厚于腹壁,形成倒桩式造型。

    元代,最流行敛口圆腹大碗。

    色釉类别特征

    低温铅釉瓷

    1.低温单彩釉瓷:有棕黄、棕褐、粉绿、黄绿几种釉色,以棕黄和棕褐釉最多,各色低温釉均有光泽,透明度好,玻璃质感强,釉色鲜亮,富有装饰效果,胎有土白和浅粉红色两种色,均系瓷土制作,器胎和底温釉因所需的温度不同,采用而次烧成,先将胎在1000——1100度下素烧,后施釉在900度左右低温下烧成,不施化妆土,见有日用器皿、象生动物、玩具、建筑模型和明器,产品仅见于唐代。

    2.低温多彩釉器:釉色有棕黄、棕褐、淡黄、淡绿、白几种,以二彩、三彩、四彩等多种彩釉加饰同一器物。装饰方法,或各彩间隔使用,使釉彩之间排列有序;或以一种色彩为主调,再点缀其他彩釉;还有各彩釉之间交相叠施,烧成时多种色釉相互流淌、相互交融,装饰得富丽华贵,光彩照人,其胎的特征和烧造工艺,均与低温单彩釉器相同。种类有日用器皿、人物俑、象生动物、建筑构件、建材、玩具等。唐代生产。

    3.曜变三彩釉瓷:釉料的配方和釉色均同于唐三彩,但呈色与一般的三彩有区别。釉面上浮现出一团团以赤橙黄绿蓝青紫排列的曜变光晕彩斑,色彩格外绚丽,胎呈白中略有浅红色。

    4.低温釉绞胎瓷:用白色胎料和紫红色胎料分层卷曲,横断切面上出现各种条理花纹,然后把它贴在器物的坯胎上,施釉后入窑烧成,此器仅唐代有,只见于枕面上。

    5.琉璃釉建材:有绿、褐黄、黑釉几种,以绿色最多,均装饰在琉璃板瓦、筒瓦覆盖在屋殿上外露的部位。胎为土白或浅粉红色,瓷土制成,素烧和二次烧制,色釉玻璃质感强,胎烧结度好,胎釉结合紧密。仅见于唐代。

    高温釉瓷器

    1.褐黄釉瓷:釉呈褐黄、青黄、正黄几种色调,胎多呈土白色,亦有灰白色或灰黄色,釉料较粗,透烧度差,木光,少有其他装饰。初烧时施釉不匀,色釉多流淌,和垂釉。器物仅见日用器皿碗、钵、盏、碟、盒、壶、盆之类,釉下施白色化妆土。见盛唐,晚唐时少见。

    2.青釉瓷:是耀州窑的代表产品,从创烧到停烧,历经800余年,有青褐、灰青、青绿、淡青、天青、粉青、淡天青、橄榄青、豆青、绿青、黄青等多种呈色。

    3.月白釉瓷:为金代所造。釉呈微青中显白的月白色调。此釉粘稠度大,玻璃化程度低,釉层厚,质感如蜡似玉,多用来装饰在造型浑圆的素面器物上。

    4.釉下绘白彩青瓷:也称釉下白彩,是含铁量较大的器胎上,用白色的化妆土进行绘画,施釉烧成,在透明的青釉下眏出灰黑胎地上的白彩纹样,有清淡素雅的美感。以食具和酒具为主,为唐代产品。

    5.黑釉瓷:历代生产,数量仅次于青瓷,唐代最多,种类和造型最丰富,釉色深沉,稳重大方,釉面光泽度极好,历经千年釉面多保持如新,代表作品有黑釉塔式罐。在胎质特点上,唐代黄堡窑黑釉瓷与该窑口同时期其他色釉瓷胎土相同,为含铁质较高的深灰色,仅少数为灰色、黄色,在一些胎骨较厚导致略有生烧现象的黑瓷胎体还有灰黄混杂色,即靠近器表的胎土呈灰色,靠近内璧的部分呈土黄色,胎土欠淘洗,胎质较粗,混杂有颗粒状石英和少量较大的气孔,这种夹生烧造的黑瓷与唐代黄堡窑使用柴草为燃料应有一定关系,宋代该窑用煤炭作燃料烧,窑温明显提高,因此瓷器胎骨不但更细腻,瓷化程度也更好,到金元以后,由于窑炉不断增大,装烧量日趋增加,导致金元以后耀州窑黑瓷烧造为提高烧造量大量采用套烧和叠烧工艺,胎骨又变为土黄色,烧结程度又有所下降,这种黑瓷胎骨颜色和烧结程度的变化,也成为鉴定黑釉耀瓷的特征之一。

    6.花釉瓷:它是以黑釉作地,再在黑釉地之上点绘块斑状的白料进行装饰,烧成后在漆黑光亮黑釉上,呈现出朵朵的白色斑块。斑饰呈乳浊状,在白色或乳白色中杂以棉絮状的天蓝或淡绿色纹理,犹如飘浮的云朵,千变万化。器型有鼓、罐、壶等。唐代出现,俗称唐钧

    7.黑釉剔花填白彩瓷:是采用阴刻手法,在黑釉的坯胎上,剔除纹样图案部位的釉药和部分胎土,再将白色的化妆胎料或不透明的白色釉彩填入被剔刻的阴纹凹槽内,入窑烧制而成。唐代创新,五代以后不见。

    8.素胎黑彩瓷:是用点绘的手法,将纹样图案用黑色釉药绘于器物坯体之上,直接入窑烧成,多饰白色化妆土,但粉饰不到底,腹下往往露深色底胎。胎呈灰青色,唐代较多的产品,器物种类有碗、盘、碟、盏、钵、罐、灯、盒等。

    9.素胎茶叶沫釉彩瓷:此种器物的种类、造型、制作工艺、装饰方法、使用釉料等,均与素胎黑釉彩瓷相同,只是呈现出的是茶叶沫色釉彩,胎呈土黄色。唐代生产。

    10.素胎青黑釉彩瓷:是在施有白色化妆土的盘、碟坯件上,用青釉料装饰器口内外,绘制出均匀的五曲弧型垂幔,再用黑釉在器内底心和周壁绘制花卉纹样入窑烧成,烧成后,青釉晶莹透明,黑釉彩花卉鲜明突出,交相辉映。唐代产品。

    11.外青内黑两釉瓷:唐代创烧,五代延用,宋代极少见。

    12.外青内酱两釉瓷:晚唐和五代出现,宋以后少见。

    13.茶叶沫釉瓷器:唐代大宗色釉品种之一。釉呈乳浊状,釉表光亮润泽但有失透感。釉色为褐绿、黄绿、翠绿、深绿诸色。成功的产品,在纯正的绿色底釉上往往呈现出点点深色的结晶斑,犹如新春的碧茶沫,喷洒在器表,将温润光滑的釉面装饰得富于变幻。与其它窑口相比质量最好,最好的釉色,可与雍正官窑产品比美。器物种类与黑釉瓷相仿,应有尽有。唐代创烧后流行一时,五代和宋代少见。金、元、明各代又有生产,但釉色多黄绿,而且极少见到点沫状的结晶釉斑,与唐代早期产品相比,表现出明显的衰退特征。

    14.白釉瓷:唐代大宗产品之一,色釉有粗与细两种。粗白瓷占大多数,釉呈乳白、黄白、或白中微泛灰色,但透明度较好,玻璃质感强,较细的白瓷,釉色比前者细,釉色较白。但两者的胎都比较粗糙,呈土黄色,饰化妆土,种类较多。晚唐数量减少,五代和宋金时非常少见,到元代数量又大增。元代白瓷,胎也非常粗糙,但化妆土比唐代洁白细腻,釉呈雪白色或白中微微显灰,釉层很薄,化妆土厚,但两者往往均不到底。

    15.白釉下绿彩瓷:是在着有白色化妆土的坯胎上,使用含有氧化铜的彩料进行随意的点绘,施白釉入窑烧制而成。唐至五代初烧造。

    16.白釉褐彩瓷:在饰有白色化妆土的坯胎上,用含铁量较高的彩料进行点绘,罩白釉入窑烧成。唐代只有该窑烧造,是宋代磁州窑创烧的白地黑花瓷的先驱。

    17.白釉褐绿彩瓷:15和16两种方法集中在了一件器物上,五代创烧,种类和产品很少。

    18.白釉黑彩瓷:在施有白色化妆的坯胎上,用含铁量较高的彩料进行点绘,施白釉入窑烧成。元至明初烧造,器物种类有碗、盘、碟、杯、瓶、罐、盆等。是元代的大宗产品。

    19.酱釉瓷:也称柿釉瓷,是该窑烧造的重要瓷类之一。色釉为单一的酱釉色,釉面光滑明亮,具有很强的金属光泽。唐末五代创烧,但产品釉面缺乏光泽度,釉不纯正,酱紫中略泛黑色,显示出尚不成熟的特征。五代器物种类少,到了宋代,釉色成为纯正的酱紫色,釉质精细,施釉均匀,在所烧造的各色瓷釉品种中,烧成温度最高、瓷胎烧结程度最好的产品。已见到的器物有碗、盏、盘、碟、盏托、灯、执壶、单柄罐等,其中以茶具和酒具最为常见。到金代仍有很多烧造,元代时数量减少。

    20.结晶釉瓷:也称黑釉铁斑瓷,或酱釉褐斑瓷。有油滴和兔毫两类。油滴,多为黑褐色釉在釉面上布满了星点结晶,也有少数酱褐色釉,釉面有星点酱斑。这两种油滴釉虽呈色不同,但其结晶斑点都犹如油滴浮在水面上,闪烁出点点圈圈的金属光泽,十分美丽。兔毫,也是黑色釉,但釉的流动性大,口沿突出部位因釉流失变薄,黑色淡化为棕褐色,器内外形成自上而下的细兔毫形状。此种油滴、兔毫结晶釉类瓷,采用的是一次施釉工艺。始烧于北宋,金代仍有烧造。器物种类多见碗、盏之类圆器。

 

    21.黑釉酱斑瓷:有彩羽状和斑块状两种,彩羽状的黑釉酱斑数量最多,其色釉是黑釉作地,以器内底为中心,在周壁上呈现出向四面辐射形的酱紫色羽状条斑,有双层羽斑和多层羽斑,另一种玳瑁斑是用黑釉作地,在黑色釉面上布满了块团状的酱釉斑纹。此种黑釉酱斑瓷,采用先上黑色底釉,再用另一种釉料在黑釉底上随意点绘成彩斑,入窑烧成。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