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二十五】王莉英谈: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官钧”瓷器






[日期:2012-01-31] 来源:《中国钧窑考》  作者:苗锡锦 [字体: ]
(三)盆奁:花盆之托,又称盆托。造型与花盆品种相类,有葵花式、菱花式和海棠式三种。
1、葵花式盆奁:多为六瓣花形,敛口,出沿,唇边,浅腹壁,平度,三个云头式足,器里均饰天蓝色釉,外部为玫瑰紫或葡萄紫色。底部涂酱色汁,有十余枚支丁痕,刻汉写数字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之一的底部刻有“瀛台”、“虚舟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此式盆奁中有一件为十二瓣葵花形,底部刻有“七”字号码,一足内侧刻有“九”字号码,一件器物刻两个不同的标号,值得研究。
2、菱花式盆奁:多作六瓣菱花形。敛口,出沿,起唇,浅腹壁,平底,三云头式足。釉色多以器里的浅天青与外部葡萄紫、玫瑰紫或深紫色相衬。边棱处呈褐黄色,底部涂酱色汁,一周支丁痕迹,多者三十余,少者十余枚。刻汉写数字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之一的器底和一足内则分别刻“一”、“四”两个不同数字标号,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此式花盆中,有一件为四瓣菱花形,比较少见。
3、海棠式盆奁:四瓣海棠形,出沿,浅腹壁,平底,四个云头式足,以器里天蓝色与器外部的半边蓝半边紫色相配,或器里月白色配外部的玫瑰紫色釉做装饰,边棱处呈黄褐色,器底涂酱色汁,刻汉写数字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之一的底部刻有“重华宫“、“漱芳斋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之一的底部刻“养心殿”、“明窗用”字样,两器都是清宫赏识之品。
4、六方形盆奁:仅见一器,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奁作六角形,出沿,窄唇边,浅腹壁,平底,六个短足,装饰釉以器里的浅天青色衬托外壁的浅紫色,柔和悦目。边棱处呈黄褐色,底部涂酱色汁,有一周十八枚支丁痕迹,刻有“七”字号码,又刻“养心殿”,“明窗用”字样,台北故宫博物院冠此器以“水仙盆”之雅称。
(四)鼓钉洗:在所见“官钧”瓷器中为数最多,敛口,浅腹壁,三个云头式足,口缘下部和底边处有相对的鼓钉装饰,之间以两道弦纹隔开,口缘处鼓钉多于底边处鼓钉。鼓钉的多少随洗的口径大小变化而增减。口缘处鼓钉在十六至二十三个之间,底边处鼓钉在十五至二十之间,釉色有纯然一体的月白、天蓝、玫瑰紫,也有里部天蓝与外部葡萄紫相配,和蓝紫相间的窑变色,棱边处呈黄褐色,釉质肥厚,起棱处色釉自然垂流,底部涂酱色汁,都有支钉痕迹,在十六至三十六枚之间,在底部或一足内侧刻汉写数字号,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品的器底多刻有清宫陈设标记,如“养心殿”、“长春书屋”、“重华宫”、“静憩轩用”,“瀛台”“静憩轩用”、“瀛台”“涵元殿用”等。
(五)单柄洗:“两院”均有收藏,有葵花形和圆形两种式样。
1、葵花形单柄洗:敛口,浅弧式腹壁作六花瓣式,平底。口缘一侧出葵花式沿边,下有半环式柄,另一侧起窄唇边,胎薄,通体饰以粉青色釉,棱边处呈浅茶黄色,底部釉面上有三枚小支丁痕迹,与官汝窑器物的底足特点相近似。
2、圆形单柄洗:圆形,敛口,平底,口缘一侧出半弧形沿边,下饰环形钣,胎体薄,饰以浅淡的天蓝色釉,棱边处呈浅茶黄色,底部釉面上有三枚小支丁痕。
(六)平底洗 :圆形,敛品,窄唇边,弧形腹壁,平底,通体天青色釉,釉面有小棕眼,器底满釉有五枚支丁痕,与官汝窑满釉支烧的底足特点相类。
(七)胆式瓶:“两院”均有收藏,长颈,腹部上敛下丰,形如悬胆,矮圈足,足边施釉,足心涂酱色汁,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胆式瓶,口部微敞,通体施以萤润的月白色釉。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胆式瓶,口部微敛镶铜边,天青色釉,釉面满饰冷纹。
(八)盘:有折沿式、镗锣式、八方式、折腰式等。
1、折沿盘:“两院”均有收藏。侈口,折沿,浅腹壁,平底,浅圈足。通体满釉,或天青一色或于天蓝色上缀几块紫红色斑,颇为艳丽。底部釉面上有三、五枚不等的小支钉痕,露着灰白色胎。
2、镗锣式盘:圆形,口微敛,腹壁短直,小圈足,盘心平坦,近似镗锣的式样。胎薄,饰天蓝色釉,底心施釉,足边涂酱色汁。
3、八方式盘:八方形,侈口,浅腹壁斜向收至底处内折,圈足,月白色釉。
4、折腰盘,侈口外撇,出沿,浅腹壁斜向内收,折腰,圈足。盘面施天蓝色釉,外壁紫色釉。底心施釉,足边涂酱色汁。
(九)碗:有菱花形和圆形。通体施天蓝色釉,釉质莹润,边棱处呈浅茶黄色。底心施釉,足边涂酱色汁。
(十)枕: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如意头形,前低后高,平底。枕壁后侧的左右方各有一葫芦形气孔。胎厚,釉浓,天蓝色釉上缀四块紫红斑,釉面有冷纹。底部涂酱色汁,上刻有清乾隆御题诗:“汝州建青窑,珍学柴周式,柴已不可得,汝尚逢一二。是枕犹北宋,其形肖如意;色具君子德,面映于背。髻垦虽不无,穆然以古贵;今瓷设如兹,脚质在所弃。贵古而贱今,人情率若是;然斯亦有说,鲁论示其义。大德不逾闲,小德可出入,色润玛瑙釉,象泯烟火气。通灵旁孔透,怡神平底置;我自霄衣人,几曾此安寐”。乾隆丙申中秋御题。钤印二:“比德”、“朗润”。
(十一)三足炉:广口,出窄沿,扁鼓腹,平底,乳形三足。通体施浅青、蓝与紫斑相间的窑变色釉,棱边处呈浅褐黄色。釉面满饰冷纹,多棕眼。“两院”均有收藏。
以上谈到的十一类钧窑瓷器,虽分藏于“两院”,但都旧源于清宫的收藏,是精美的宫廷用器。它们同为钧窑作品,但却产自不同性质的窑业,花盆、盆奁、尊、洗之类陈设瓷是官办钧窑的佳作。盘、碗、瓶等则是民间窑业的精品。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官钧”窑生产的陈设瓷胎体厚重,胎色灰或灰白,通体施釉,釉面都有棕眼和长短不一的蚯蚓走泥纹。釉色以绚丽玫瑰红,丁香紫色为最,天蓝、月白色匀净而素雅,可谓艳丽、淡雅兼而有之。型体的边棱处呈黄褐或茶黄色,器底部刻汉写“一至十”间的数字号码。鼓钉洗和盆奁类采用支丁烧;尊和花盆类以匣钵装烧;民窑生产的贡奉器物,即“两院”收藏的盘、碗、洗、瓶等器,胎体较薄,胎色浅灰白,施天蓝,天青或月白色釉,少见窑变红斑。釉面匀净细润,有细小的棕眼,不见蚯蚓走泥纹,工艺精细。盘洗类器底满釉,有细小的芝麻丁痕,与汝官窑器物的裹足支烧特点相近似。碗,注碗和瓶器的底足旋削规整,涂酱色汁,足心施釉。器底都不刻汉写数字号码。钧窑瓷器很美,美在色釉,美在造型,两者结合构成完整和谐的美。闪烁着蛋白石光泽的厚釉,凝重典雅,即使是艳丽的窑变红色也由于釉的乳光而具有一种含蓄优雅的美。这种乳光厚釉配在设计巧妙的型体上,越发显示了它的魅力。遮罩在花盆、盆奁等器体上的厚釉,在烧成中流动,依照坯体的凹、凸线型部位,产生厚、薄变化,聚釉处凝炼,薄釉处露胎色,两相对比,突出了厚釉的天然美,又衬出造型浑厚,圆润和线型清晰的艺术特色,器体边棱部位呈现的黄褐、茶黄或土黄色,不仅使装饰釉增加了色层和色彩对比,又产生由视觉美感而有的遐想。黄褐、茶黄色与鲜艳的玫瑰紫、丁香紫色映衬,犹如夕阳于晚霞相辉。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月白釉出戟尊,匀净的月白釉罩在雄浑、古朴端庄的型体上,赋予尊体以雍容博大的气韵,釉的凝厚质感与含露蓝色的乳光产生了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
三、“两院”收藏的钧窑瓷器与“钧台”官窑遗址出土物的对照
一九七四至一九七五年河南省文物工作者对禹县钧台窑址进行了发掘,清理出窑炉、作坊、灰坑等遗迹,出土了一千余件的钧瓷标本和大量的窑具。出土的一件用瓷土烧制成的“宣和通宝”钱模,表明钧台窑是北宋晚期烧造宫廷用瓷的一处官办作坊,是当时宫廷用瓷的重要产地之一。窑址出土的钧瓷有出戟尊,葵花式、菱花式、海棠式、六角形、长方形花盆和盆奁以及鼓钉三足洗等,其数量之多占总出土残器的90%以上。这些出土残器的造型、釉色、烧制工艺和底部刻“一——十”间的汉写数字号码等特点均与“两院”收藏钧瓷中的尊、花盆、盆奁、三足等陈设器的制作特点一致。因而证明,清宫收藏的钧瓷陈设品产自于北宋晚期的河南禹县“钧台官窑”,解决了一个长期存在的悬疑问题。经我们将收藏与出土的官窑陈设瓷进行对照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某些不同之处,即出土的钧瓷胎体较收藏品中的同类钧瓷胎体厚重。这一差别恰巧说明,窑址出土的残器都是不合格的次品,可见当时宫廷对陈设用瓷挑选的严格。再者收藏下来的官钧陈设瓷中有在器物的底部刻着某宫某处用的字样,多数是清宫使用过的标记,这在钧台官窑出土的残器中是见不到的。有些收藏品的器物底部刻有乾隆御题诗,更说明清代皇室对宋代钧窑瓷器的赏识。上述窑址出土的残器与“两院”收藏钧瓷的对照结果,也证实了清人《南窑笔记》所述“北宋钧州所造多盆、奁、水底、花,盆器皿”是有所据的。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