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英美博物馆藏唐宋浙江青瓷






[日期:2014-03-09] 来源: 文物天地   作者:沈芯屿 [字体: ]

相关器物的窑口与年代甄别

  英美博物馆的青瓷陈列中,有的器物从未见过,而有的器物与我们的确定时间和窑口不一样。还有部分器物,从外观上看,真伪似乎也是有疑问。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的观点。

  一、关于部分器物的窑口和断代。在上一节中提到的图四北宋越窑莲瓣纹刻划花盘,外壁为莲瓣纹,内壁口沿饰卷草纹,底部饰刻划花双凤纹。相同的器形,大英博物馆定宋代,而大维德瓷器馆定唐代。(见the brishmuseum《chinse ceramics》highlightsof the sir percival david collection 第10页,the british museumpress)相似的器形在国内很少见,以往类似的莲瓣纹常见于南宋龙泉窑。这两件盘的内壁刻阴线双凤纹,凤纹的双翅一张一收,首尾相向。大英这件可以看见底部的支烧痕为白色条状。在寺龙口越窑址的发掘报告中,有莲瓣纹盘残片出现。鉴于釉色、纹饰和装烧特点,笔者认为这两件双凤莲瓣纹盘的时间,均应该是北宋。

  另一件是图五北宋越窑刻花云气纹盘口瓶,这件盘口瓶大英博物馆定的是五代越窑。该瓶釉色很清淡,线条匀称,做工精细。盘口径小于腹径,圈足外撇,线条匀称,体型修长。底部有白色条状支烧痕,这件器形的宋代特征是很鲜明的,应该定北宋较为合适。

  图九南宋越窑堆塑莲荷纹盒,这件小盒与盘口瓶一起定为五代。这是一件越窑中少见的堆塑纹小盒。类似的器形,寺龙口窑址有发现,只是残破比较严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寺龙口越窑址》第248页,彩图348。2002年10月版)时间上比大英的这件早,属于北宋晚期。器物在做工上不如大英馆陈列的精美。越窑盒子类似的装饰纹样和器形出现应该在北宋,堆塑如此精美的制作,应该是在南宋时期。经与沈岳明先生探讨,应该定为南宋。

  还有一件是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陈列的图十二北宋龙泉窑塔式瓶,该瓶的造型与纹饰和北宋龙泉窑的风格基本相吻合。但是,因为摆放的位置高,盖子不能观其全貌。只是颜色的光亮度和瓶体不太相配。其次是这样的器盖在龙泉窑极为罕见。因此该瓶盖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此外,也是在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陈列的一件龙泉窑多管瓶,该瓶釉面光亮,造型新颖。或许是笔者孤陋寡闻,这种多管上出现多个小孔的做法,莲瓣纹的僵化,釉面的过于油润等等,与我们以往常见的南宋时期的龙泉窑有很大差异。笔者对该瓶的真伪有疑义。

  二、几件器物的窑口问题:(1)图十一南宋龙泉窑菱花口盘,陈列说明牌上显示的窑口是官窑。应它归于龙泉窑,相似器形在龙泉窑址有发现,现藏于龙泉窑博物馆。(2)有一件说明牌上显示“亚历山大青瓷碗”,窑口是河南张公巷窑。这件器物的釉色、胎体、造型和做工与龙泉窑极为相似,和张公巷窑出土的青瓷有很大的差别,笔者认为应该是南宋龙泉窑的。(3)图十八陈列于大英博物馆的龙泉窑琮式瓶,时间定为南宋。该瓶器形高大,造型规制。釉面滋润光亮,呈竖条状开片,有玉质感。令人疑惑的是圈足底部有一道深褐色的涂层。龙泉窑青瓷的底部露胎处,常见火石红,这是我们鉴定龙泉窑的一个特点之一。但是,该瓶底部的涂层,很可能是后代所为。

  以上例举的几件器物,是隔柜外观,难免有误差。可以有更进一步的探讨。

  刻花纹饰起源的思考

  针对以上的器物,我对青瓷刻花纹饰起源问题,有了几点思考。在我们以往的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越窑的特点是擅长素面的釉装饰,而不善于刻花。由此推论,越窑衰落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唐代以后,北方白瓷的与陕西耀州窑瓷器刻划花纹饰的出现,而使追求装饰简单的越窑青瓷走向衰落。在观看了以上英美博物馆之后,笔者对这样的观点产生了动摇。主要从以下几个例证来谈:

  1.越窑青瓷的刻花纹饰源自唐代,最常见的是一种线刻纹的装饰手法。窑工在瓷器的坯胎上用细线条刻划出图案,上釉后入窑烧造,如见图一晚唐越窑双鱼罐。其实,越窑在唐代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刻花技术。前一节中提到的图三唐代越窑刻花荷叶纹碗,笔者仔细看了这件碗的底部,矮圈足,平跟,底部有五个泥点支烧痕。由此,将其定为唐代是正确的。虽然,这个时期类似的装饰手法和纹饰在国内还有待于新的发现。但是,这件碗的娴熟的刻花工艺,和所设计的布局手法,无疑是相当别致的。此时北方的耀州窑、定窑,还没有出现类似的刻花纹饰。

  2.进入五代,越窑的刻花工艺已经非常精美。图二五代越窑刻花龙纹碗,内壁刻有三条龙纹,腹壁两条,首尾相向,下部一条蟠于底部。龙纹之间祥云缭绕,龙爪张开作行走状,画面充满了整个内壁。该碗纹饰清晰,半浮雕状的凹凸有致的半浮雕手法,仿佛给人感觉龙真的要走出画面似的。这样的器形很可能出自五代吴越国的贵族墓葬中。原因是类似的纹饰,在杭州玉皇山五代吴越国王钱元瓘墓中曾经出土过一件越窑刻花蟠龙纹罌(浙江省博物馆编《浙江纪年瓷》第192页,文物出版社2000年9月版),上面浮雕的龙纹与该碗的龙纹非常相像。直口微撇、束颈、圆肩、腹部浑圆,圈足外撇。肩腹部饰浮雕双龙戏珠纹,龙身有线刻鳞纹,留白处有祥云纹。肩部按对称双覆鋬,已残。该墓的确切纪年为五代天福七年。从这两件器物,我们可以判断越窑此时的刻花工艺已经非常高超。其刻花的精美与灵动感远远超过北宋定窑和耀州窑。

  3.浮雕莲瓣纹。上文在断代时提到的大英博物馆内两件外壁饰莲瓣纹,图四刻划双凤纹的盘。两件盘子造型线条简洁大方,外壁莲花瓣宽阔,呈浮雕状。内壁口沿饰线刻卷草纹、双凤纹饰细腻。圈足外撇,底部有条状支烧痕。在此,我们可以苏州虎丘塔出土的一件五代越窑莲花盏托为例,作一下比对。这件莲花盏托,不论从造型到纹饰都非常完美,堪称精美绝伦。其造型端庄典雅,莲瓣纹宽阔,中间没有凸棱。与双凤莲瓣纹盘有相似,但在釉色和纹饰上又有区别。盏托釉色偏黄,双凤纹盘釉色偏青灰。盏托比双凤莲瓣纹盘手工的痕迹更多,并且莲瓣的中间没有凸棱线。虎丘塔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0)。该盏托应该就是在这个时间或早于这个时期内制作完成的。根据塔的建在年代,此时的北宋历朝只有两年,该盏托应该还是五代窑工烧造技术的经典之作。所以,以上的这件莲瓣纹盘的莲瓣纹饰是这件莲花盏托的传承。

  我们再以国内其它瓷窑的莲瓣纹做个比较,北宋耀州窑青瓷莲瓣纹碗所表现的刻花工艺,就显得稚拙,表现出一种北方民族特有的朴拙之美。且从纹饰的形式上看,明显是对越窑莲瓣纹的模仿。北宋定窑白瓷与越窑相似的莲瓣纹,出土于河北定县静至寺塔基的一件净瓶和二件带“官”、“孟”字款的北宋定窑白瓷莲瓣纹碗。穆清先生认为:“这种莲瓣纹的风格、技法与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出土的越窑刻花莲瓣纹盏托完全一样。”(穆青编著《定瓷艺术》第8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由此,笔者认为,越窑青瓷器上浮雕状的莲瓣纹,早于北方耀州窑和定窑。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