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中西互藏引发的思考






[日期:2010-12-22] 来源:新闻晚报   作者: [字体: ]

  采访者:您认为收藏家须具备哪些素质?

  曹:如果收藏的目的是为了习得鉴赏能力,那么,收藏家应该有科学的态度与求知的好奇心,对艺术史、文化史有钻研的兴趣,也应该有美感,对美、丑、雅、俗能够分辨。现在中国文物,不论古董字画,赝品多如牛毛。懂得科学鉴定方法,尤其重要。

  采访者:对于刚开始收藏的新手,您有什么忠告?

  曹:首先,不要听别人乱讲什么艺术投资会赚钱,收藏应该单纯就是喜欢,应该跟谈恋爱一样。你谈恋爱会很关心对方是不是真心的,怕受骗;收藏也一样,要谨防买到赝品,受骗上当。总之,要多观察,多比较,多学习鉴赏,尽量少买。

  六、社会贡献:增进乐趣与和谐

  采访者:您认为,艺术收藏对社会有何贡献?

  曹:收藏家通过收藏肯定了文物的价值,对当代艺术而言,可以激励创作,促进文艺的发展,增进社会的乐趣与和谐。对古文物而言,同样地,收藏家的购买行为,赋予了古文物实际的市场价值,对古文物的发掘、保存与维护,都发挥了其正面的贡献。

  我听说有这样一种说法,由于海外具有收藏中国文物的潜力,所以借由盗掘使得大量国宝外流。这种论调有明显的逻辑盲点。第一,中国盗墓之风自古有之,并非因为有洋人收藏才引起中国人盗墓。例如,李济先生1928年至1937年在河南安阳殷墟考古的时候就已经发现,殷墟墓群早在宋代时就已经遭到盗掘;再例如,江苏徐州南洞山西汉楚王、后墓,在元武宗年间(1308—1311年)就已被盗掘一空,这种例子数不胜数。第二,由于迷信,中国许多文物并不受重视。例如唐三彩塑像由于是陪葬品,被认为不祥,以前出土时多遭毁弃,其后由于洋人有兴趣收藏,才渐渐受到中国人重视。又如宋代的磁州窑、元代的青花与釉里红等等瓷器,过去因为不属于官窑,不受中国人重视与保存,也是因为海外有收藏兴趣,才获得中国人重视。第三,中国过去盗墓,兴趣集中在搜括财富,通常不重视文物的艺术价值,因此往往销毁文物以取得金银。明末崇祯皇帝就曾命令熔毁宫中铜器以供军需;“文革”时亦有大量古代青铜器遭到熔毁。因此,没有收藏家肯定文物的价值,文物很容易遭到毁弃,不易获得重视与保存。第四,海外收藏家获得中国文物之后,一般皆会珍藏、展览、出书,并请专家就鉴赏方面做深入研究,因此,对中华文化的发扬、传播、研究与维护,都经常做出重大贡献。

  基于以上理由,一些人将自己人的盗墓恶习归咎于洋人,将外国人都视为“盗取国宝的阴谋家”,其实过于情绪化。许多人急于收回国宝,其实也没太大必要。学习欣赏自己的文物,比急于将之收回要重要得多。我也觉得,外国人懂得欣赏中国人的东西,中国人为什么不去学习欣赏外国人的东西?如果中国人开始去欣赏、收藏外国文物,是不是表示视野更宽广、心胸更开阔、更像个崛起的世界大国呢?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