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摞烧匣钵之间的空隙得以封闭;二是匣钵 12NSXC∶12采用的方式,即在上下相邻的匣钵口沿垫以一周湿泥条,从而使空隙封闭并起到加固作用。这两种方法都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匣钵内部细白瓷器物的品质,是烧制细白瓷产品不可或缺的装烧方式。
内丘邢窑窑场地处太行山东侧,既位于北朝晚期的两都(邺城—晋阳)巡幸路线上,同时又是丝路环线之重要节点。近半个世纪之中,帝王公侯在邺城—晋阳两都之间的并邺道东、西线上往来不绝,使邺都陶瓷之风在当时的中丘(今内丘)早有播扬。北朝晚期丝绸之路的北线经晋阳而至邺城,亦循并邺道而行。东魏北齐时期窑业技术的积累,加上入隋后瓷器烧制技术的改进,使得邢窑隋代细白瓷序列产品不仅种类丰富,质量上乘,而且在备料、制作、烧造、装饰等方面有多项开创性贡献,与位于河南的安阳窑[5]和巩义北官庄窑[6]并称为“白瓷烧造工艺的创造者”[7]。目前的古陶瓷研究中,普遍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白瓷装饰绿彩的技法仅可上溯至晚唐时期,隋代邢窑高温细白瓷绿彩装饰的发现,把白瓷绿彩装饰技术的出现提早了两个世纪,开启了制瓷史上全新的篇章,而在高温细白瓷器物上同时装饰两种彩釉,更是成为后世唐三彩的直接源头。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