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灌壶的故事
2015/1/22 16:31:20

 
    有盖打不开的国宝:藏“暗道机关”古魔壶揭秘 
    魔壶
      五代时期,陕西省铜川市一带被称为京兆华原。从那时起,当地就开始生产陶瓷,被称为耀州陶瓷。到了宋代,耀州已有11万户工匠烧窑作瓷。耀州窑与宋代的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享有同样的声誉。它的青瓷釉色光洁明亮,胎体玲珑多变,是我国古瓷艺苑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元代后期,耀州窑一跃成为西北地区的瓷业基地和最大的烧造区。明清时期,耀州的陶瓷业达到鼎盛,炉火昼夜不熄,故有“炉山不夜”之称。
    如今这个被称为国宝的倒流壶,作为铜川市的荣誉象征,永远镶嵌在了这块土地上。如果有机会,希望你能亲临铜川,一睹“魔壶”的风采。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陕西省在彬县对一段废旧的城墙进行维修改造时,一件不太引人注目的瓷壶在古城墙下被挖出。当将这个不起眼的瓷壶清洗干净后,在场的古陶瓷专家对这件造型别致、装饰精细的古瓷壶感到十分惊讶。
    这是因为:
    它表面润泽有光,壶呈圆形,有盖却不能打开;
  它全身雕刻有花纹,造型生动而又逼真;
  它腹饰缠枝牡丹丰满华贵颇具立体感;
  说它是壶,可又不知应该从何处把水灌入壶内。
  面对这样一件让人费解的器物,专家们暂且把它称做魔壶。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有一件展品被摆在了显著的位置,它就是国家级文物北宋耀州窑出品的青釉提梁倒灌壶。其造型新颖别致,纹饰繁缛华丽,是耀州窑古瓷中的代表性器物。该壶通体施以淡青釉色,富有光泽,釉下刻花。壶身为圆形,造型像一个倒置的团柿,腹部雕有三朵盛开的牡丹,其下有仰开的莲花瓣。壶盖形似柿蒂,为虚设,实际上与壶把、壶身连成一体。壶把是半圆形,好似一只飞翔中的凤凰,凤首高翘,轻轻地落在了带有莲花的壶盖上。壶嘴出水处仿佛一只狮子张开的大口,其造型惟妙惟肖,连狮子的牙齿都清晰可见。更有趣的是,这头母狮腹下还有一头正在吸吮母乳的小狮子,母子两狮的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倒灌壶始于宋、辽时期,流行于清代,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制酒壶。因为壶中酒是从底部梅花形小孔沿通心管灌进壶内而得名,又有内管壶、倒流壶、倒装壶之称。
    倒灌壶不仅艺术价值无与伦比,更吸引人的是它壶内结构巧夺天工的设计。由于倒灌壶壶盖是虚设的,与壶身相连,不能打开,又怎么向壶中灌酒呢?原来是我国古代工匠利用了连通器液面等高的原理。倒灌壶的内部设计了两个通心管,中心通心管底部连接壶底梅花形小孔,上端则高于壶中的酒面,这样倒灌壶正置时壶底的小孔不会漏酒;另一个通心管在壶嘴处,确保向壶中注酒时酒不会从壶嘴溢出。倒灌壶是一件非常有趣的实用酒器,为古人饮宴时增加了乐趣。另外,由于倒灌壶没有可以打开的盖,所以比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壶密封得更加严实,酒也不容易挥发,灰尘也不能落入壶内,因此更加卫生。
    这只倒灌壶还展示了我国古代在陶瓷作品的设计、制造、烧制等诸个环节上具有的先进工艺和高超水平。尤其是这只倒灌壶用凤凰做壶把,用狮口做壶嘴,用牡丹缠绕壶身,这让人联想到凤凰为鸟中之王,狮子为兽中之王,牡丹为花中之王,集“三王”的灵气、霸气、美艳于一身,看来此倒灌壶并非等闲之物,很可能是宫廷贡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倒灌壶的制作水平越来越高,后来还出现了两心壶,又名良心壶。这是因为可同时注入、倒出两种不同的酒而得名(“良心”即“两心”的谐音),是古人喝酒取乐时常用的酒壶。当在两个不同的壶胆内盛满不同的酒后,按住其中某一个入口,某种酒就不会从出口倒出,倒出的是另一种酒。这其实是利用了物理学的气压原理。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应用连通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