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色釉——一色纯净胜万彩
2016/5/3 14:20:46

      单色釉也称“一色釉”“纯色釉”或“一道釉”。由于瓷釉内含不同化学成分,瓷器烧成后就呈现出不同的单一色泽。中国瓷器的釉彩始于单色釉,而单色釉又与我国古代道家所推崇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有关。单色釉瓷器不浮、不嚣、不靡、不媚,与彩釉瓷器相比,浑然天成、素雅淡净,是公认的陶瓷制品中的“大家闺秀”。
  单色釉的种类很多,包括青釉、黑釉、绿釉、白釉、红釉、黄釉、蓝釉等,其他色釉都是在以上色釉的基础上演变过来的。在唐代以前,中国瓷器以单色釉为主,但当时瓷器的造型、色彩较为拙朴实用,多和现代人的审美观有距离,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单色釉瓷器出现在宋元和明清时期。
 
      唐代黑釉贴花执壶。黑釉瓷早在东汉就已出现。东晋的德清黑釉率先举起一面大旗,至唐代黑釉烧造已不再有技术障碍。宋之黑釉首推建盏,其原因在于宋代饮茶习俗的改良。在大环境影响下,辽金元的渔猎文化中也见黑釉。康熙一朝,景德镇烧造出著名的黑釉——乌金釉。以质量论,乌金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宋代龙泉窑青瓷以“千峰翠色”独领风骚,五大名窑(钧、汝、哥、官、定)俱为单色釉,成为单色釉瓷器的发展高峰。其中汝、官、哥窑瓷器以青色釉为主,器型多仿古代青铜器造型,如尊、炉、鼎、洗、钵等。定窑瓷器以白色釉为主,且多是白色釉刻花纹。
 
      北宋定窑酱釉(紫定)渣斗。严格意义的酱釉在宋以前未见实物,仅见褐釉。宋代酱釉迅速崛起,定窑中有名为“紫定”的品种;耀州窑亦大量生产酱釉,与定州酱釉在颜色上近似,但略显清亮。明代酱釉少见。清代康熙时期景德镇烧造酱釉,因使用紫金土,得名为“紫金釉”。至此,酱釉获得了其历史上最高的地位。
 
      南宋龙泉窑莲瓣碗。宽泛地说,商代已出现原始青瓷。唐代越窑青瓷被茶圣陆羽誉为如冰似玉,并最终成就了传奇的秘色瓷。从科学意义上讲,宋代五大名窑中的汝、官、哥、钧都属青瓷。此外,北方耀州青瓷和南方龙泉青瓷堪宋代民窑青瓷之代表。清代青釉按色差由深及浅,可分为豆青、东青、粉青。单用一种色彩作为表现手段,青瓷在古往今来的各色瓷器中无疑是魁首。
 
      明永乐甜白釉僧帽壶。永乐甜白釉有“汁水莹厚如堆脂,光洁如美玉”之感,但当时还没有“甜白”的美称,直到16世纪,也就是明朝末年,白砂糖进入中国后,国人见之尝之,其甜美之感让人恍然想起永乐白瓷,遂以“甜白”命名。
  进入明清两代之后,青花、彩瓷和单色釉三分天下,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烧制技术登峰造极,因此单色釉瓷也有大量创新。康熙年间,江西景德镇就烧制出郎窑红、豇豆红、天蓝釉、豆青釉、苹果绿等单色釉瓷器。其中的郎窑红为当时的督陶官郎廷极所督烧的“郎窑”烧制,并是在模仿明宣德“祭红”的基础上所创,被视为单色釉瓷器中的顶级品。雍正年间,江西景德镇单色釉瓷器烧制形成一个高峰,品种有天蓝釉、豆青釉、胭脂红、宝石红、天青釉等。根据雍正十三年《陶成纪事》记载,景德镇窑场共有57种花式釉,其中40多种为单色釉。
 
      明弘治黄釉碗。黄釉,因其谐音“皇”,历来是皇家的专属。或用于宫廷器皿,或用于祭祀地神(黄色接近土地的颜色),是被严格控制的色釉,象征权力与尊贵,严禁民间使用。
 
      清雍正霁蓝釉橄榄瓶。唐代早期的三彩上首次出现了蓝色,入宋后则只有钧窑的天蓝釉可以贴近。元代景德镇重新以钴为呈色剂,烧造出纯正的蓝色。明代蓝釉以宣德朝的“宝石蓝”、“雪花蓝”最为著名。康熙时期的霁蓝、天蓝、月白,其釉色依次减淡。康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