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哲峰谈白瓷起源
2016/6/21 12:30:25
中国古代白陶的两大发展阶段
就中国古代白陶所经历的漫长发展历程而言,我认为从宏观上可分为早晚两个大的发展阶段:早期阶段是从新石器时代的南方高庙文化、北方大汶口文化一直延续到殷商时期(约公元前5800年至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前后历时约4000年以上;晚期阶段是汉唐时期,历时也有数百年之久。在早晚两大阶段之间有大约一千年的“间歇期”。
或许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漫长的间歇期的存在,过去学者们在讨论中国古代的白陶时,大家关注的通常都是殷商及其以前的有关发现,对汉晋至北朝时期白陶的再现与发展及其重要意义普遍忽视,也可以说是“集体忽略”。更为重要的是,在讨论中国古代白瓷起源问题时,也基本上没有涉及汉晋到北朝时期白陶的发展情况,个别学者甚至认为商代之后“白陶就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消失了”(蓑豊《白瓷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古代白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事实上,依据已经报道的考古资料可以得知,在新石器时代,白陶的分布就十分广泛,而且无论南方北方还都呈现出一个白陶分布范围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就南方地区而言,白陶最早出现于高庙文化(距今7800年左右),之后在岭南的石峡文化、咸头岭文化,长江中游的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以及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广富林文化中均有发现;而北方地区的白陶似最早见于大汶口文化,之后在安阳大司空类型、郑州大河村一期、龙山文化、安阳后岗二期文化、二里头文化、殷墟遗址均有出土。值得注意的是,进入夏商时期,白陶的分布相比新石器时代而言有了巨大的变化,最突出的是聚集于中原腹地的二里头至殷墟及其附近,其他地区均很少再见到。按照传统的看法,商代晚期是白陶发展的鼎盛时期。然殷商灭亡之后,白陶的发展可以说长期停滞。这一变迁对于探讨中国文明的起源以及周灭商之后的文化变迁等问题,也应该都是很值得注意的现象。
对于经过千年沉寂之后再度复兴的晚期阶段白陶,尤其是汉晋时期的白陶,除了相关的考古发掘者及发掘资料整理者之外(散见于各类考古报告中),仅有少数学者注意到它的存在,然未见将这一时期的白陶单独作为一种器类进行整理和讨论。以致在由中国硅酸盐学会编著的《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以及冯先铭主编的《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等相关的陶瓷史著作中也基本上都没有提及汉晋时期的白陶。问题就在于:无论新石器时代至殷商时期白陶的发展对于“原始瓷器”(或“原始青瓷”)的产生是否发生过影响或发生过怎样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原始瓷器(或原始青瓷)已经延续发展了千余年之后的汉代,白陶的再次烧造与流传,仍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尤其是在所谓“成熟瓷器”出现之后、“白瓷”出现之前,白陶的发展状况如何?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怎样的意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的。
事实上,有关汉代白陶的考古发现从二十世纪初期就有了,并且进行了报道,如日本人对朝鲜乐浪汉墓的发掘就发现了不少白陶器(参见朝鲜总督府“古迹特别调查报告”系列第四册《乐浪郡时代的遗迹》,图版1925年、本文1927年)。1949年以后的考古发掘,在山东福山、章丘、宁津、滨州、临淄、昌乐、潍坊、济南、章丘、昌邑、莱州、龙口,辽宁大连、盖州、葫芦岛、普兰店、辽阳,河北抚宁、望都等地的汉代墓葬之中都发现了白陶器。不仅汉墓中有大量的发现,魏晋时期在山东地区也仍有不少墓葬集中出土了白陶器,直到临淄北朝崔氏墓地所见,还不断有新的白陶器形涌现(参见拙稿《环渤海地区汉晋墓出土的白陶器及相关问题》,《海岱考古》第七辑)。除了白陶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