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树陶瓷研究论:钧窑的特点及生产历史
2016/9/14 13:36:03

      中国古代陶瓷的生产有长达万年连续不断的生产历史,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它的发展过程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科学技术和艺术内涵,成为中国古代珍贵的文化遗产。从距今一万多年前发明了陶器,到商周时期出现的原始青瓷,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瓷器,经过秦汉两晋南北朝的持续发展,隋唐时期,制瓷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成为改变人民生活的一类重要器物。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陶瓷器生产的黄金时期,表现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强烈影响下,各种制瓷传统蓬勃兴起,并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形成了瓷器生产百花齐放的局面。正是在这一时期,河南中西部地区一度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并涌现出一大批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瓷器品类和窑场。其中以釉色淡雅凝厚、色彩斑斓艳丽闻名于世的钧瓷就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代表之一。
 
北京海淀区金初墓出土钧窑玉壶春瓶
      钧窑瓷器是中国古代陶瓷中的奇珍瑰宝。它以色彩斑斓、古朴典雅、风格独特而闻名遐迩。其厚釉、分相釉等生产工艺对南北方的许多窑场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多数钧釉瓷器施有凝厚而雅致的天青色乳浊状釉(图一)[1],明清时期则成为文人雅士们追逐、收藏的艺术品。人们以往在论及钧窑时,必称其为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都认为其是宋代用于贡御的“官窑”瓷器[2],近代研究者则将其列为宋代的六大瓷系之一,被赋予了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中十分重要的地位[3]。近年来开始对宋元时期的制瓷手工业进行区域性和阶段性的综合研究,钧窑瓷器又以其广泛的生产地域和巨大的产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4]。从艺术上讲,钧窑以雅致的乳浊状天青色釉和多彩的窑变而倍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有效控制的铜红釉和铜红彩的应用,更是钧窑对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一大贡献。在钧窑生产的早期阶段,红彩的施加没有一定之规,因而在釉面形成大片不规则的彩斑,十分美观,人们用“峪谷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来描述钧瓷流云般优美的釉色和艳丽如彩霞的红彩(图二)[5]。同时钧釉的釉色并不完全可控,成品的釉色有天青、月白(图三)、青黄、褐绿、紫蓝(图四)等多种颜色,同样配方的釉在烧成过程中由于不同的火候、烧成曲线和窑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釉色,加上红彩的不规则呈现,被称为“窑变”,赋予了钧窑神秘而多变的特征,钧窑的产地流行着“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说法,来形容钧窑瓷器的丰富多彩的釉色。
 
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藏钧釉红彩玉壶春瓶
 
海外私人收藏钧窑月白釉花口长颈瓶
      钧窑在宋元时期曾经在北方地区广泛生产,窑场的数量达到数百个。但其核心生产区域是在古代钧州(今河南省禹州市)范围内,禹州市是河南省古瓷窑址最多的县,对禹州境内古窑址的全面调查、从1964年开始,截止到1984年底,禹县境内共发现窑址150多处[6]。也是全国古窑址最多的县之一,钧窑瓷器最早的生产地点、生产御用钧瓷的钧官窑遗址都位于禹州境内,使禹州成为钧窑当之无愧的中心产区。这些窑场的产品以供应周围地区的民间日用器物为主,在其生产的高峰阶段以“贡御”著称。禹州境内的窑址具有产地分散,规模不大的特点。主要在丘陵与小河流之间连续分布,如在神垕镇大刘山下,白峪河边每隔2-3里就有一个窑址,但窑址的规模都不大,生产的时间也不长。具有比较典型的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特点。
 
      由于钧窑独具特色的产品,广泛的生产地点和宏大的生产规模,特别是由于20世纪以来人们将钧窑列为宋代的五大名窑,并认为是御用瓷器,因而被学界持续关注。从陶瓷考古产生以来,对钧窑的考古工作相沿不断。在早年的调查工作之外,考古发掘工作从1974年就开始了,其年河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对禹州城内钧台窑址进行了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