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缺陷分析——斑点 杂质
2016/10/9 12:10:52
陶瓷上的斑点杂质 斑点是日用瓷长期以来难以彻底解决的主要缺陷之一,它直接影响产品的外观质量,是国际市场最忌讳的,尤其在美国市场,对斑点要求极其严格。斑点是陶瓷制品最容易产生的一种常见缺陷,虽不妨碍日用瓷的使用性能,但却严重影响了它的美观,给人一种不清洁的感觉。造成斑点的原因比较复杂,因素众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产生斑点的机理
①着色杂质颗粒较粗的坯料,在各种烧成条件下都呈现斑点,不过斑点的大小,呈色深浅因烧成条件不同而异。比如,在1330℃氧化气氛下因坯料已发泡,斑点扩大的倍数大,故呈现大斑点。
②着色杂质颗粒较细的坯料在氧分焰烧成下,无釉素坯上肉眼观察只有很认真才能见到小斑点;在还原焰烧成下,若烧成条件适合坯、釉配方,不显现斑点;若烧成温度较低,显“阴斑点”;若还原气氛欠佳,稍显“阴斑点”。
③反应速度与组分数量、温度、加热时间成正比例,也与颗粒大小成正比例,即参加反应物质的颗粒愈小时,其比表面积愈大,反应速度也越快。金属铁、铁锈和其他着色杂质在日用瓷中经高温煅烧后“熔融扩散”形成斑点。据资料介绍,他们在坯中扩散2—3倍,在釉中扩散2—5倍。如金属铁粒径在0.55—0.61mm时,形成斑点最多;铁锈粒径在0.076—0.10mm时,也形成斑点最多;黑云母粒径在0.154—0.315mm时,烧成后则扩大为0.5—1.5mm的斑点。
④“阴斑点”产生的根本原因与“明斑点”大致一样。但“明斑点”多系坯、釉中混入较大颗粒的金属铁、铁锈,渗透釉层在釉面呈色;“阴斑点”则多偏重于坯胎表层夹杂稍小的着色矿物和锈泥在釉下透过釉层显色。例如,某厂产品出现“阴斑点”,就是由于坯料中含云母(铁含量2.61%)呈粗粒存在于坯料内,烧成时不能全部熔融所致。
⑤着色杂质是否呈现斑点和斑点颜色的深浅,主要决定于在高温下形成着色剂化合物的颜色和某些无色化合物(如Al2O3、ZnO、CaCO3等)对色调的改变作用。而这些与烧成温度的高低,特别是气氛的影响关系极大。经分解后的氧化铁很不稳定,生成不同形态铁的化合物,显示出不同的颜色;而且原料中含铁矿物的生成条件不同,化学成分也不一样,其呈色随铁含量所占比重的增大,着色增强,颜色加深。如在氧化焰烧成下,以三价铁存在时,正三价铁离子(Fe3+)产生的颜色范围为红褐色到褐色;而在还原气氛下烧成时,Fe3+被还原成正二价铁离子(Fe2+),呈灰绿色,易溶解在坯釉液相中组成复合硅酸盐,此时呈青菜色,但若正二价铁离子(Fe+2)和正三价铁离子(FeO•Fe2O3)的结晶则呈黑色。
2、斑点产生的原因
引起斑点的原因很多。一般来说,主要是管理不善使坯、釉中混入的铁锈所致。
原料本身含 有一定量的铁,且多为铁的化合物。还原焰烧成时生成氧化亚铁,当颗粒很细时影响产品色调,不产生斑点。但云母、黄铁矿(FeS)、鞭铁矿(FeSO3)等若检选不净,则可能产生斑点。
原料加工过程中易混入铁(管道生锈及设备磨损而带入铁锈)。泥浆输送或贮浆桶的铁件年久氧化或脱落生锈,滤泥机和磨泥机有磨损或锈蚀现象。过筛粗,吸铁器磁场强度低,一定粒径的杂质才会形成斑点。泥料若通过220目筛就不会形成0.3mm以上粒径的斑点。泥料陈腐练制中带入铁锈,工作场地环境不好及风沙带入铁锈,晾泥和供泥过程中混入铁锈,成型设备磨损带入的铁锈,成形过程中带入铁锈,通过多次试烧与摸索,发现成形中产生的斑点缺陷比原料工序严重的多。
采用D250滚压成形机与D254滚压成形机,其中托盘与转盘的磨擦形成的铁锈,以及铸铁滚压头耐磨性不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