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缺陷分析——釉泡
2016/10/9 12:37:03
   
 器皿釉层表面的小泡 
      产生原因: 
      (1)坯体入窑水分过高,加上预热带温度低,碳素沉积釉中。 
      (2)氧化不足或还原过早,使分解物和沉积的碳素在釉料熔化前没有全部排出,而隐藏在釉中。 
      (3)还原气氛过浓,造成碳素沉积。 
      (4)釉的始熔温度低,釉料玻化过早,而使沉积在釉层中的碳素不能分解捧出。 
      (5)坯料中碳酸盐、硫酸盐含量过高。 
      (6)二次施釉的时间间隔太长,容易产生釉泡。 
      (7)过干过热的坯体施釉,坯体与釉浆温差过大,不能使釉料被坯体均匀吸收,烧成时容易封闭气孔,使气体无法外逸。 
      解决办法: 
      (1)调整釉料配方,如用白云石代替石灰石等。 
      (2)严格控制坯体的入窑水份,一般在2—3%左右。 
      (3)适当提高氧化炉的炉温,促使还原带过来的游离碳素完全燃烧。 
      (4)提高釉料的始熔温度,降低釉料的高温粘度。 
      (5)过干过热的坯体不施釉.若采用二次施釉的方法,应缩短施釉的间隔时间。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