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瓷上的牡丹与芍药纹饰
2018/6/15 12:24:34

      “契丹家住云沙中,耆车如水马若龙。春来草色一万里,芍药牡丹相映红。”这是南宋文学家姜夔在《契丹风土歌》对辽地种植牡丹与芍药两种花卉盛况的描述。由此可见,牡丹和芍药不仅是中原人们的最爱,也颇受北方契丹游牧民族的喜爱。实际上,如果您仔细观察辽代的陶瓷就会发现,牡丹花和芍药花作为装饰题材经常出现在辽瓷上,尤其是牡丹纹,堪称是当时最为流行的装饰图案。
      辽代(916-1125年),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契丹建立的政权,历经200余年,与五代和北宋相始终。它除了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受中原影响外,陶瓷烧造与装饰也直接或间接地深受中原窑场的影响,牡丹和芍药图案装饰即是最好的典型例证。
      但经细细辨别后就会发现,辽代陶瓷上的牡丹纹、芍药纹虽源自中原定窑与磁州窑等陶瓷艺术,却又与中原诸窑陶瓷的工艺风格有着许多不同之处。显著的区别为:一是牡丹的一花二叶式构图,形象较为简单,风格也十分工整写实;二是三彩印花牡丹纹,装饰技法十分娴熟,鲜艳明丽,富有生机,为中原陶瓷所难以企及;三是牡丹纹除了被装饰于碗、盘、注壶等中原式器物造型外,还多被饰于方碟、海棠式长盘、鸡冠壶、盘口长颈瓶、凤首瓶等契丹式器物造型上,极富浓郁民族特色。
▌牡丹纹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赏牡丹》诗曰:“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李肇《国史补》记:“长安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可见,赏牡丹在唐代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时尚。
      陶瓷上以牡丹为饰则兴起于晚唐五代时期,当时的定窑、耀州窑、越窑等窑场均普及运用,及宋代更是盛极一时,又有磁州窑、当阳峪窑、登封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吉州窑等南北各大名窑争奇斗艳,技法翻新,影响所致,也开启了辽代的陶瓷装饰艺术新风。下面按制作工艺将辽代陶瓷上的牡丹纹分类介绍如下:

 
辽代绿釉刻划牡丹纹凤首瓶
      刻划牡丹纹。分别饰于白釉、黄釉、绿釉等陶瓷器上,造型有钵、长颈瓶、凤首瓶、鸡冠壶、水滴等,尤以鸡冠壶和凤首瓶最具特色,充分体现了辽代陶瓷造型独具的契丹民族风格。如这件绿釉刻划牡丹纹凤首瓶,造型为典型的契丹式,整体似一只伸颈敛翼直立的凤鸟,栩栩如生。通体施绿釉,腹部刻划一对牡丹纹,均为一花二叶式的图案构图,显得既简洁又独特,刻划的花纹线条流畅优美,具有高超的烧造与艺术水平。

 
辽代白釉剔刻牡丹纹盘口长颈瓶
      剔刻牡丹纹。主要装饰于白釉瓷器上,器物有温碗、注壶、长颈瓶等,尤以盘口长颈瓶最具民族特色。如这件白釉剔刻牡丹纹盘口长颈瓶,瓶为杯形口,长颈,圆肩,长腹,下部斜收,为典型的契丹式造型。通体施白釉,腹部先是采用剔地法剔出一对牡丹纹的轮廓,再以划花技法制作牡丹的花瓣、叶脉等细部,图案鲜明,有浅浮雕立体效果。

 
辽代三彩印花牡丹纹海棠式长盘
      印花牡丹纹。一类为三彩印花,即施以黄、绿、白三色彩釉。造型以方碟、圆盘、海棠式长盘、砚台、水滴等常见,尤以海棠式长盘最具代表性,也最富契丹民族独特风貌。如这件三彩印花牡丹纹海棠式长盘,造型为典型契丹式,海棠形,白胎,胎质较细腻,通体施白、黄、绿三色釉,盘心模印一株牡丹,枝叶为绿色,花朵为橙黄色,地子为白色,色调明快,和谐艳丽。

 
辽代黄釉印花牡丹纹提梁式鸡冠壶
      另一类为色釉印花,包括白釉印花、黄釉印花、绿釉印花等。造型多为碗、海棠式长盘、鸡冠壶、水滴等,尤以鸡冠壶最具代表性。如这件黄釉印花牡丹纹提梁式鸡冠壶,管状口,环形提梁,腹上扁下垂,圈足。提梁捏成鸡冠状,腹部对称牡丹纹图案。黄白胎,涂化妆土,施黄釉,釉色温润,积釉处呈黄红色,有冰裂纹和腊泪痕,下腹及底部露胎。釉面光润,图案清晰,带有浓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