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英挺:从秘色瓷到龙泉官窑
2018/12/18 17:09:14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晚唐诗人陆龟蒙一首《秘色越器》使秘色瓷成为谜一般的美丽存在,留给后人无限神往。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的开启,第一次以实物资料向世人揭开了秘色瓷的神秘面纱。近年来随着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窑址的逐步发掘,秘色瓷的生产地点、生产状况等面貌也逐渐清晰。
为此,故宫博物院去年还举办了“秘色重光”秘色瓷特展。可以说,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秘色瓷实物标本资料已相对丰富。那么秘色瓷问题是否就此划上完美句号,就此终结呢?恰恰相反,正因为可以看到足够丰富的器例、标本,我们得以思考延伸的才会更多,更深入。比如说,秘色瓷的烧造时间主要是晚唐五代至北宋初年,那么随着越窑在北宋式微,宋人还追捧秘色瓷吗?秘色瓷与两宋其他青瓷名窑譬如龙泉窑,乃至官窑之间是否存在着关联呢?今天不妨来谈谈相关的一些问题。
一、秘色之“秘”
何谓“秘色”?宋人说“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秘色瓷是献给帝王的高档青瓷,不允许臣子平民使用。“秘”字本身的含义,在古代也常与帝王有关,如禁苑称“秘驾”,宫禁藏书之地称“秘阁”,制诏之所称“秘庭”,皇室贵戚随葬物品称为“秘器”等等。秘色瓷的出土,如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墓葬、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北宋周王赵祐墓、辽陈国公主墓、辽圣宗贵妃墓等,均为皇室或王室成员墓葬,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也是出自皇家内库,都能证明其“贡瓷”性质。
贡窑是官窑的前身。宋人文献言及官窑即将“秘色窑器”列之于前,言下之意,即有官窑发轫于“秘色瓷”的意味。如南宋顾文荐《负暄杂录》窑器条,从秘色窑器始,到“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到“江南处州龙泉县窑”,再到“修内司、郊坛下官窑”,包括后面提到“乌泥窑、余姚窑、续窑”等,其实都可视作秘色瓷体系。最后的“旧越窑不复见矣”则指秘色瓷原产地的越窑不再生产秘色瓷了。为什么说文中提到的这些窑口可以视为秘色系列呢?这些窑口都有官方背景;都生产高档青瓷,虽然质量各有高低,性质上也有差异。如果再深究下去,还会发现,像汝窑、龙泉窑(官)、南宋官窑等,在造型、工艺、审美风格上都与越窑秘色瓷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二、秘色龙泉
笔者曾提过“秘色龙泉”的概念,这个说法并非我首创,宋人早已说过。庄绰《鸡肋编》就认为龙泉也出秘色瓷器:“处州龙泉县多佳树,地名豫章,以木而著也……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龙泉窑与越窑渊源较深,早期龙泉窑一般认为也可以归到越窑系。龙泉窑的崛起始于五代北宋,这个时期龙泉窑也烧制过近似越窑的高质量青瓷,而且这类龙泉被混淆为越窑的器例也很多。
不仅如此,龙泉窑在北宋晚期还按朝廷提供的样本烧制高质量的宫廷用器。若对照上述《负暄杂录》窑器条的记载来读,笔者认为,被视作北宋官窑出处的这句“宣政间京师自置烧造名曰官窑”应指龙泉。贡瓷质量上定有要求,“质颇粗厚”怎入皇家之眼。既然地方技术力量有限,供器质量达不到朝廷要求,那么设官窑督烧。有了官方的介入,也才有了器物的“益加工巧”。
三、北官新说:龙泉山连窑
持论北宋官窑在龙泉的主要依据是瓷片实物。这类瓷片也算由来已久,杭州城很早就出土过这类残片,但数量非常少。外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