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源流略述
2019/12/14 16:03:32

     
 
      宋钧的出现和唐钧有密切的关系。钧窑早期还受到汝窑的工艺技术影响,当其自身特色逐步形成后,开始影响包括汝窑在内的周边窑场,并形成规模较大的钧窑系。钧窑刘家门与禹州城内两个钧瓷区之间似有一定的承袭和对应关系。
  钧窑所在地今属河南禹州(原禹县),禹州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地区,目前已知的窑址有钧台八卦洞、刘家门、河北地、下白峪、闵庄窑等。钧窑传世品以天蓝、玫瑰紫、海棠红等釉色并刻有数字的陈设类钧瓷为代表。蓝色乳光釉和铜红釉是钧瓷的代表,局部、全部红釉是首次以铜为着色剂。但从考古发掘来看,窑址内出土瓷片中以青釉瓷最多,如青釉瓷在刘家门窑址早期地层出土瓷片中占70%~80%。同时大部分钧瓷窑址还生产白地黑花瓷。钧窑在创烧之初即掌握了覆烧、满釉和厚釉工艺。
  宋元时期的文献对于钧窑无明确记载。明代《格古要论》及《格古要论增补版》也没有提到钧窑这个名称。目前,学界认为关于钧窑最早的记录是《宣德鼎彝谱》中所录宣德三年(1428年)圣谕:“并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均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开冶鼓铸。”然而之后,在诸卷详释所选鼎彝名称时,并不见仿钧窑款式的。而《宣德鼎彝谱》中并未明确指出钧窑的时代为宋代,只是说内府藏有钧瓷。明后期的文献多将钧窑列为古窑或名窑,而明后期所指的古窑包含了从宋到元的不少窑口,表明当时人们对钧瓷年代的认识还是模糊的,明代中期以后对钧窑的描述逐渐具体化。清朝前期的文献开始明确将钧窑记为宋窑。
  钧窑传世品颇多,且窑址发掘工作也有过多次,窑址的时代从宋代到元明时期,而其周边窑业的情况也逐渐开始清晰起来,这些无疑都是推动钧窑源流研究的因素。
  一、钧窑之源
  (一)宋初钧瓷的出现当与唐钧有关
  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钧窑下白峪窑址发现烧造唐钧的窑址后,我国考古界开始认为这“提示了钧窑的早期历史与唐代花瓷有关”,或言宋钧与唐钧有一定的承袭流变关系。
  1994年对位于禹州城内古钧台东数百米处的老县衙(现武装部)进行改造,发现大量的花釉注子、花釉钵,黄釉、黄褐釉注子、罐等瓷器标本。
  1997年在古钧台东的北大街拓宽改建工程中,于文家拐口两座窑址南侧发现唐黑钧花釉瓷片、唐花釉注子,以及白釉和黄釉注子。此次考古发掘的位置在汝瓷窑区西或南侧。
  1998年县衙东部北街小学进行房建,除发现少量的花釉瓷标本外,还发现一内施白釉、外施蓝黑釉的标本。
  2003~2005年钧台窑附近的工地不断有完整的黄釉、黑釉、花釉瓷出土。特别是2004年八卦洞制药厂搬迁时,发现大量唐代器物标本,其中花釉器的大盖、青花器标本十分罕见。2004年在八卦洞汝瓷窑区东侧发现唐代黄釉瓷和花瓷,以唐代花瓷执壶较为重要。
  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在禹县(今禹州)小北峪也发现了唐代窑址,出土了一些黑釉带彩斑的器物。
  在禹州市西北约30千米的苌庄曾发现大规模的唐代瓷窑群,在13处窑址中有11处发现唐花釉瓷,以黑釉蓝斑、黑釉月白斑居多。此外,在禹州神垕镇下白峪窑址也发现唐花瓷。
  在唐代古钧台的基础上,宋代窑工在钧台附近建窑烧造瓷器,又将禹州西山神垕赵家门窑的唐代黑釉花斑瓷及鲁山段店窑的“鲁山花瓷”工艺技术移植吸收,并继承下来,成功地烧制出铜红窑变釉。
  上述情况表明,唐代禹州境内瓷业生产的规模相当可观,特别是苌庄乡的生产规模尤为惊人。从唐代早期至唐末、五代,此处应是北方制瓷中心之一,为钧台窑和白峪窑后来成为宋代的著名钧瓷窑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在禹州西北有大规模的唐花瓷窑址群,下白峪也有唐花瓷窑址,说明禹州城附近有生产唐花瓷的传统。唐花瓷又称唐钧,唐钧和宋钧都是具有相同化学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