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河南扒村窑瓷器的装饰意趣
2020/9/3 15:04:35

      扒村窑是河南民间窑的代表,其白地黑花的典型装饰和自然流畅的绘制线条被誉为“瓷上水墨”,为适应普通民众的需求,扒村窑瓷器采用对比强烈的色彩、生活气息浓厚的题材、丰富多样的纹样、严谨和谐的构图等设计手段,取得了别具一格的审美趣味。
      河南扒村窑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城区北的扒村,属北方民间窑,烧瓷历史始于唐晚期,宋金时期达到烧制高峰,终于元代,瓷器烧造历史悠久,其传世品以宋、金、元时期居多。扒村窑距离著名的神垕钧瓷古镇不远,却属磁州窑系,与河南当地的修武当阳峪窑、登封窑、鹤壁集窑等同承一脉,以白地黑花瓷为主,还有一部分黄釉瓷、三彩器、红绿彩瓷等器物,其制作风格质朴粗犷,采用的是当地出产的质地粗糙的瓷土。扒村窑瓷器纹饰题材多样,其中,生活气息浓厚的乡村小景、富有寓意的吉祥图案很常见;产品种类丰富,生活用瓷做主流,陈设用瓷和宗教用瓷也是重要的构成部分,其装饰技法独特,黑白对比强烈,被中国古瓷学会会长耿宝昌先生誉为“瓷上水墨”。宋伯胤曾在其著作中写道:“每一件陶瓷作品,无论其精粗,或何时何地烧造,皆是生动的,源于生活并融合科学艺术于一体的历史载体,是那么强烈地酷似其时代和地域文化传统,以及在造型和装饰方面与其他工艺相碰撞的痕迹。”[1]扒村窑在发展过程中不仅继承了中原地区诸多民窑的装饰技艺,还进行了各种探索,尤其在宋代,为了应和当时逐步壮大的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把器物的实用性同民俗民风的审美性进行了结合,与附近的民间磁窑艺术风格相呼应,结合当地独特的生活习俗与文化背景,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趣味,朴实大气,细腻独特。
      一、扒村窑瓷器的文化传承
      扒村窑的发展与当地的自然资源有着密切联系,《禹县志》中提到禹州当地的元代至元二十三年(1286)石刻碑文记载“扒村亦曰八里村(今扒村),产陶土及煤、铁。”扒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其瓷土和煤的储藏量丰富,这为扒村窑瓷器的烧制提供了条件,但由于瓷土质地粗劣,瓷器胎质坚硬,但略显疏松,因此所有瓷器釉下都施有化妆土,以提高釉色的光泽度,让瓷器成色更加美观。
      扒村窑瓷器受到了磁州窑系烧制技术的影响,主要烧制白地黑花瓷,但为了适应当地人们的生活需求,开发了更丰富的产品类别,低温的釉上彩也独具特色。瓷器产品种类丰富,以实用价值高的碗、盘、盆等器物居多,枕、缸、杯等占了相当比例。在目前已发现的陶瓷残片上,相当一部分都署有李、刘、秦等姓氏标识,说明在宋金元时期扒村陶瓷烧造兴盛,当时有很多不同的制瓷作坊生产日用瓷器。《元张克己碑》写道:“其磁之优比之他所,实为拔萃。远方之人竞来,兴贩车载驴驮,恒无虚日,散而至四方者,不可胜记。”[2]扒村窑瓷器在宋金时期获得的发展跟当时的历史环境紧密相连,宋、金两朝以长江为界形成对峙局面,南方的陶瓷向北方流通的渠道被阻断,庞大的北方瓷器需求市场推动了中原陶瓷的发展,扒村窑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这个时期瓷器的设计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装饰纹样生动活泼,突破了对称图案的限制。到了元代,南北方市场重新开始流通,扒村窑受到了南方瓷器的冲击,其虽不断改良产品,出现了器型硕大的器皿,但终究还是走向了衰败。
      二、瓷器的装饰意趣
      扒村窑的发展和其瓷器独特的装饰意趣是分不开的,作为普通民众的陶瓷工匠生长于乡村,他们过着和使用者一样的生活,明白每一个平凡人的希望,理解普通人的生活,因此他们用强烈的色彩对比表达出一般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选择大家都感到亲切的生活素材,用流畅自然的线条表现出生动的效果,瓷器已不是单纯的物品,而是融入所有人对美的追求,扒村窑因此成为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