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早期钧瓷产地与年代问题的再思考
2020/9/9 12:18:32

    摘要:本文首先明确钧瓷与早期钧瓷概念的内涵。通过对窑址考古与调查材料的收集,首先对早期钧瓷窑场的区域性进行分析。其次从具体年代信息的墓葬、窖藏、生活遗址与窑址以及仿钧器四个角度对早期钧瓷的年代问题进行探讨,推断出其流行时代为金晚期,即大定晚期到三峰山之战这40余年的时间。并认为可能存在的“过渡型钧瓷”或许与清凉寺窑“类汝”产品关联不大。蒙古时期钧瓷整体特征较元代有别,与早期钧瓷更加接近。
      关键词:早期钧瓷;金代;箕山;三峰山之战;清凉寺汝窑
    按照学界对某一瓷窑的一般理解,“钧窑”应涉及到时间跨度和空间范围两方面因素,大致可认为是某一时期内钧州地区的窑场,而钧窑瓷器或钧瓷应为该时空范围内所产瓷器的总称。宋元时期的各处瓷窑场通常会烧造多品种器物,以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取更多利润。位于钧州的窑场亦是如此,虽同时还烧造白瓷、黑瓷、白地黑花、三彩等品种陶瓷器,但一直以来仅有一类具乳浊感的,部分带有红斑的蓝或青釉的品种被称为钧瓷、钧窑瓷器或钧釉瓷。随着考古材料的不断公布,学者们发现烧造这类产品的窑场遍布北方地区,甚至南方也有类似产品。这一概念的地理要素不再明确,更多的是代表品种。本文所讲的钧瓷以约定俗成的见解为准,不包括其他品种的器物。
    根据胎釉特征与器型种类的不同,大体可以把钧瓷分为三类,即早期钧瓷、元钧与官钧 (陈设类钧瓷)。本文的着眼点在于对早期钧瓷的考察。那么,如何定义早期钧瓷?刘涛认为,早期钧瓷有各式碗、盘、碟、罐、炉等,各类型器物大都在宋元之间。釉色有豆青、灰青、天青、天蓝、月白、黄、绿、紫等,釉面较匀净,少有“唐钧”及后来的“官钧”、元钧常见的杂色斑点和垂柳状丝纹。并认为“汝钧”即早期钧瓷,时代不晚于金中期,部分可早到北宋末期[1]。李民举则认为最早一批钧瓷出现在大定至明昌时期,有三大工艺特色:一是以月白釉为特色,釉层均匀,较少流釉、垂釉现象;二是出现用铜做颜料,闪红色,绝少有紫黑色或暗黑色;三是支烧工艺延续汝窑特点,为“芝麻钉痕”[2]。两位学者对这一概念的认知有所不同,李民举将刘涛所言早期钧瓷所有器物中以月白釉为特色的器物定为最早出现的钧瓷,将其视为早期钧瓷。笔者认为,可以将已发掘并公布考古材料的4处钧瓷窑址,即汝州东沟、禹州刘家门、河北地与闵庄窑址最早期钧瓷地层中的所有青釉系瓷器作为早期钧瓷的主要研究对象,即大体与刘涛观点相类。这些器物无论何种釉色,都体现了相同的技术特点,并共享同一器型样式群。
 
图一 豫西地区早期钧瓷窑址分布
    一 早期钧瓷的产地
    早期钧瓷窑址集中分布于黄河以南的豫西地区 (图一),地处伏牛山系余脉的箕山山脉地区数量最多,共计 25 处,在目前统计到的 30 处豫西地区窑址[3] 中占83.3%。箕山地区烧造早期钧瓷的窑场又集中在两个区域:
      1. 大峪—白坪区 18处窑址分布于登汝高速公路穿越箕山山脉区间段的两侧,大多位于山间岗地,自最南端何堂窑址至最北端沙锅窑址,直线距离约20公里。南部的何堂、北焦村、东沟、碗沟、杨窑、武家窑、孔窑、黄窑、棉花村、龙王、班庄、陈家庄属汝州市管辖,除何堂、北焦村隶属尚庄乡、纸坊乡,其余皆在大峪乡境内。北部的程窑、卧羊坪、牛园、碗窑岭、煤窑沟、沙锅窑则皆位于登封市白坪乡。东沟窑址在2005年进行过考古发掘,是这一窑区中产量较大,质量较高,器形较丰富的一处窑址[4]。
      2.白峪河区 6处窑址分布于大刘山下沿白峪河旁,属浅山平原区,自最南端谒主沟窑址至最北端刘家沟窑址,直线距离约7公里。除谒主沟属郏县黄道镇,其余均属禹州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