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吴哥荔枝山窑青釉盒子装饰工艺与中国陶瓷的关系
2020/9/10 10:38:08

      9至15世纪的中南半岛处于吴哥王朝的统治之下,当地自9世纪开始生产瓷器。柬埔寨吴哥荔枝山窑生产的11-12世纪青釉盒子造型及纹饰丰富,吸收了从唐五代至北宋时期越窑瓷器的装饰工艺,并因地制宜加以改造和创新,12世纪中期及以后逐步被外销至吴哥的中国瓷盒所替代。荔枝山窑的青釉盒子供吴哥皇室及寺庙盛载黄蜡和其他香药,作祭祀或日常用途,该器物的生产凸显了统治阶层的皇权及国力之强盛。
      柬埔寨吴哥荔枝山窑青釉盒子装饰工艺与中国陶瓷的关系
      目前在国内学术界主要关注中南半岛越南青花瓷及泰国青瓷的生产技术与江西景德镇窑、福建漳州窑及浙江龙泉窑之间的关系,以及东南亚港口遗址和沉船考古所见中国陶瓷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系。而海上贸易兴起的唐宋时期,有关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陶瓷生产技术交流,则较少获得研究者注意。
      9至15世纪的中南半岛处于吴哥王朝的统治之下,当地自9世纪开始生产瓷器。当中以柬埔寨吴哥(Angkor)荔枝山窑(Phnom Kulen)生产的陶瓷产品质量最好,尤以青釉盒子的造型及纹饰最丰富。以往学者一般认为荔枝山窑的青釉盒子造型及装饰工艺主要模仿北宋广州西村窑[1]。通过对比荔枝山窑考古发掘资料、东南亚沉船及中国陶瓷考古新发现,我们调整了自己的认识,认为11-12世纪荔枝山窑青釉盒子主要借鉴浙江越窑青瓷装饰工艺,并加以改良与创新。荔枝山窑的青釉盒子主要作为金银质盒子的补充,供吴哥皇室及寺庙用以盛载黄蜡和其他香药,作祭祀或日常之用,凸显了统治阶层的皇权及使用者尊贵的身份。
      一、柬埔寨吴哥荔枝山窑的考古发掘与研究
 
图一 柬埔寨吴哥荔枝山窑位置图
      荔枝山窑位于今柬埔寨暹粒省(Siem Reap)吴哥地区的荔枝山上,距暹粒市东北35公里〔图一〕[2]。荔枝山又名“伟大的因陀罗山” (the Mountain of Great Indra),因陀罗是印度教众神之首,此命名体现了荔枝山对早期吴哥王朝政治及宗教信仰的重要性。荔枝山窑是吴哥王朝最著名的陶瓷窑场,早在1883年时,法国学者爱莫尼尔(Etienne Aymonier)到窑址考察并报导了有关发现,从外观探讨了此窑瓷器与中国的关系,以及柬埔寨窑工生产陶瓷及施釉技术是否从中国,特别是从广东或福建窑工那里习得等问题[3]。其后,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与吴哥保护局在1999年对荔枝山窑进行踏查,根据吴哥地区皇宫及寺庙等建筑的砂岩石材主要来自荔枝山,在大吴哥皇城内发现的带釉瓦片及陶瓷器多是荔枝山窑制品,以及窑场由官府控制等因素[4],推断荔枝山窑可能是吴哥地区具备官窑性质的重要窑场。
 
图二 荔枝山一号窑及二号窑位置图
 
图三 荔枝山二号窑平剖面图
      2002年维索(Chhay Visoth)与萨丕拉(Chap Sopheara)在荔枝山窑深入调查后发表论文,成为日后开展窑炉发掘工作的重要基础[5]。2006年,吴哥保护局与日本上智大学合作发掘荔枝山南部窑区的一号窑炉(TMK01)〔图二〕。2007年,吴哥保护局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及金边皇家艺术大学考古系学生一起发掘南部窑区的二号窑炉(TMK02)〔图三〕。两窑均为土砌斜坡式窑炉,现存结构所见有火门、火膛和窑室三部分,窑顶可能是用竹篾支架抹泥搭成,由立于烧成室2-4条土柱支撑。以二号窑为例,窑长8.2米,宽2.1-2.7米,斜度约25-27°,烧成温度可达900-1250℃或以上。荔枝山窑陶瓷器均以“瓦器共烧”方式生产,即同一窑炉共烧瓦作及陶瓷器,使用条状泥块、圆形泥饼及垫座等窑具支烧,没有使用匣钵。除了陶器,主要品种有青釉器、黄釉器、酱釉器和无釉器等;器形包括盒子、盖罐、水罐、瓶、碗、盆及建筑陶瓷瓦片、脊饰等。根据C14加速器质谱仪年代测定及误差校正,一号窑年代约为896-1020年、二号窑年代约为1016-1263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