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树|汝窑的考古资料释读及生产体制探讨
2020/9/20 15:22:43
摘要:宝丰清凉寺窑址于1987年被认定是汝窑遗址,2000年在清凉寺村发现了天青色汝官瓷烧造区。根据汝官瓷生产区与清凉寺窑址大窑区的关系,以及汝官瓷生产区的特点,表明汝窑是在高度发达的民窑基础上形成的贡御窑,是在北宋后期官府采购制度变革以后出现的由官方“置场”进行生产的,代表承包购买制度的手工业作坊。可能承担了“六尚局贡”的任务向宫廷贡瓷器。拣选后的瓷器仍可出售,不具有专供皇家使用的特性。
一、汝窑概说与考古工作
汝窑,位列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是宋代最著名的瓷器产品,根据文献记载,其具有供奉御用的官窑生产性质,后世的谈瓷文献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表明其代表了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清雅艺术的审美取向。(图一)据统计,在窑址发现以前存世的汝窑传世器物总数不足一百件,并据此形成了一套汝窑的认定标准。首先,釉色多呈天青或天蓝色,质地光洁温润,匀净淡雅;釉层不太厚,与南宋官窑、龙泉窑烧制的厚釉青瓷略有不同。其次,传世汝窑都不带装饰,但釉面上多有深浅不一的大小开片,较大的开片呈倾斜状,称为“鱼鳞开片”或“蟹爪纹”,具有一种自然的美。第三,汝窑胎质细密,呈香灰色。第四,造型优雅、简洁,制作规整、精致。总而言之,器物充满了典雅之美。这种以单纯釉色见长的雅器,正是北宋文人士大夫阶层所欣赏的,因而受到了文人皇帝宋徽宗的青睐。
寻找汝窑的生产地点,是古陶瓷研究学界的重要课题,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最终在河南宝丰清凉寺窑址发现了汝窑的窑址,1987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次对清凉寺窑址进行了试掘,发现了与故宫传世汝瓷相同的天青及天蓝釉瓷片十余片,确定了汝窑窑址之所在。随后,在1988~1989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300米的窑址上又开展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发掘,但出土的主要是刻、印花青瓷,白瓷和黑瓷,供御用的天青釉汝瓷数量极少。而且,清凉寺窑址的烧造时间很长,从北宋初期一直延烧到元代,与古代文献的相关记载不符。发掘者一直在努力寻找汝官窑的烧造区。1998年,在考古工作停滞了10年后,开展了对清凉寺汝窑遗址的第4次考古发掘。根据清凉寺村村民提供的线索,结合1999年在清凉寺村内进行的考古勘探和试掘情况,获得了汝官瓷的重要线索。
200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依据勘探线索再次对清凉寺窑址进行了发掘,发掘地点位于清凉寺村内搬迁走的4户村民的居址处。经过半年多的发掘,发现了包含丰富汝官瓷的地层,有的地点天青釉瓷片堆积厚达10~20厘米,出土的瓷片中天青釉汝瓷的数量占到了99%,据此判定这个地点就是汝官瓷的烧造区。随后在2001、2002年又持续在汝官瓷烧造区进行了两次发掘。三次发掘的面积达800余平方米。清理出成组的遗迹,计窑炉20座,作坊3座,储料用的陶瓮17个,过滤池、澄泥池、烧灰池等各1个,水井3眼,灰坑44个,这些遗迹布局有序,叠压关系清楚,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图二)出土了大量的遗物,仅天青釉汝瓷就达50多万片。随后刊发了此区的发掘报告。
2011~2016年,为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2000~2002年发掘区(第Ⅳ区)的周边地区进行了6次较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约3400平方米,远超以往3年发掘的面积,揭露出保存较好的窑炉、作坊、建筑基址和灰坑等遗迹,出土了大批遗物。发掘者对部分成果进行了介绍,出版了图录,刊布了简报。2011年以后发掘清理的北宋时期的地层并不多,但发现了金元明时期的地层和遗迹。金代初年的地层出土了一些天青釉和青釉瓷器,釉色以天青色、青绿色为多,另有月白、卵青等,釉面光亮,玻璃质感较强。胎色灰白,质密坚实,烧成温度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