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柴窑(一)
2021/11/22 17:38:14

“柴窑”一词,最早见于明初曹昭《格古要论》之《古窑器论》,原文如下:
柴窑,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者)多,足粗黄土,近世少见。
 
柴窑这个名字的来由,“世传柴世宗时烧者”,作者并不肯定是否确切,这不奇怪。《格古要论》出版于明洪武20年,公元1388年,柴世宗954-959年在位,期间相隔了约450年,柴窑之名是不是与此有关,缺乏真凭实据,将信将疑,所以他用了“世传”二字。但曹昭所持的观点,似乎是主张柴窑是存在的,并指其特点是“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者)多,足麄(粗)黄土”,只是“近世少见”。他还特别点出了“出北地”。
曹昭是否见到过他自己所说的“柴窑”呢?那些特征描述可信吗?究竟是他自己所亲见,还是也来自于“世传”?文中语焉不详。这是中国传统文人的通病,模棱两可,玄混不清,能说得清楚的事情非让人猜不可。兼喜卖弄,说不清的事情既要说还要遮遮掩掩,不知所云,这在笔记体文章中最为常见。然而,我们可以从他对古陶瓷的了解程度来整体解读,寻找答案。
在《古窑器论》篇章中,曹昭依次介绍了柴窑、汝窑、官窑、董窑、哥窑、象窑、高丽窑、古定器、吉州窑、古磁器、古建器、古龙泉窑、古饶器、霍器、大食窑等瓷器。这其中,除官窑、柴窑、董窑、象窑和哥窑外,其余都是以烧造地所在州府命名的窑场,大食窑经杨伯达先生考证为阿拉伯地区的掐丝珐琅器(《论景泰兰的起源——兼考大食窑与拂郎嵌》1979)。
那么,他对除柴窑以外所举诸窑有怎样的了解和见地呢?为方便分析,不妨将《古窑器论》照录如下,看看他是如何“格”这些古陶瓷的:
柴窑,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者)多,足粗黄土,近世少见。
汝窑,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眞,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  
官窑,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烧者,无纹路。 
董窑,淡青色,细纹多,亦有紫口铁足,比官窑无红色,质麄而不细润,不逮官窑多矣,今亦少。  
哥窑,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元末新烧者,土脉麄燥,色亦不好。 
象窑,有蟹爪纹,色白而滋润者髙,色黄而质麄者低,俱不甚直钱。
高丽窑,古高丽窑器皿色粉青,与龙泉窑相类,上有白花朵儿者,不甚直钱。  
古定器,古定器土脉细,色白而滋润者贵,质麄而色黄者价低。外有泪痕者是眞,划花者最佳,素者亦好,绣花者次之。宣和政和间窑最好,但艰得成群队者。有紫定色紫,有墨定色黒如漆,土俱白,其价髙如白定。俱出定州,东坡诗云,定州花瓷琢红玉,凡窑器茅篾骨出者价轻(损曰茅,路曰篾,无油水曰骨出,此卖骨董市语也)。 
吉州窑,其色与紫定相类,体厚而质麄,系吉州烧者,不甚直钱。 
古磁器,好者与定相类,但无泪痕,亦有划花、绣花、素者,价低于定器,新者不足论。 
古建器,建碗盏多是撇口,色黒而滋润,有黄兎毫、斑滴珠,大者真,但体极厚俗,甚少见薄者。 
古龙泉窑,古青器土脉细且薄,翠青色者贵,粉青色者低,有一等盆,底双鱼,盆口有铜棳环,体厚者不甚佳。 
古饶器,御上窑者,体薄而润,最好。有素折腰样,毛口者,体虽厚,色白且润,尤佳。其价低于定。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新烧者足大,素者欠润,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矣。
霍器,出霍州,元朝戗金匠彭君宝效古定制折腰様者,甚整齐,故曰彭窑。土脉细白者与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