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岳明:秘色探秘
2025/3/21 17:33:04
后司岙窑址远眺
从1990开始,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合作,先后对上林湖越窑窑址群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先后对古银锭湖低岭头窑址、上林湖荷花芯窑址、古银锭湖寺龙口窑址、白洋湖石马弄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2014—2015年,我们又对荷花芯窑址进行了补充发掘,2015年10月至今发掘了上林湖后司岙窑址。本文拟在这些考古调查与发掘获得的新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和自身的一些思考,对秘色瓷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一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器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的考古发现第一次以实物资料向世人揭开了秘色瓷的神秘面纱。地宫中出土的一件唐咸通十五年(874)衣物帐上明确写道“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碟子共六枚”,地宫中正好发现7件青釉瓷碗并6件青釉瓷盘、碟,与衣物帐上的记载完全吻合。而且这十三件秘色瓷器装在一个漆木盒里(图一)。此外,还有一件青釉瓷八棱净瓶,在衣物帐的没有记载,其釉色及制法与其他十三件秘色瓷器风格一致,表明其应属于秘色瓷。
图一 法门寺地宫出土秘色瓷情形
秘色瓷出土于唐长安的法门寺,距离越窑所在地有三千里之遥。陕西当地就有鼎州窑,鼎州窑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中确有记载,且列为第二,说明其青瓷生产水平是相当高的。那这些秘色瓷有可能是唐代鼎州窑生产的吗?答案当然是“不”。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一定为越窑产品。理由如下:
首先,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出自内库。内库中所放皇室所属作坊制品外,其余就是各地贡物。《新唐书-地理志》中明确记载唐代为宫廷进贡瓷器的窑场仅有两个,其一为邢州钜鹿郡邢窑,另一便为越州会稽郡越窑:“越州会稽郡,中都督府。土贡:宝花、花纹等罗,白编、交梭、十样花纹等绫,轻容、生縠、花纱、吴绢,丹沙,石蜜,橘,葛粉,瓷器,纸,笔。”且是唯一进贡青瓷的窑场。这条文献也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关于越瓷上贡中央王朝的记载。
1977年在上林湖吴家溪曾出土过一件青瓷墓志罐(图二),其上有“光启三年岁在丁未二月五日,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说明上林湖地区存在贡窑。
图二 “光启三年”墓志罐
第二,文献直接点明秘色瓷就是越窑生产的。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二九《窑器》条:“宋·叶寘《坦斋笔衡》云:……今土中得者其质浑厚,不务色泽。末俗尚靡,不贵金玉而贵铜磁,遂有秘色窑器。世言钱氏有国日,越州烧进,不得臣庶用,故云秘色。陆龟蒙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乃知唐世已有,非始于钱氏。”这条文献显示,宋代叶寘就认为“秘色瓷器”是“越州烧进”;唐代诗人陆龟蒙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秘色越器》,更是直接把秘色瓷和越器联在一起,这也是最早提出越窑和秘色瓷关系的一首诗。
法门寺地宫秘色瓷,是第一次非常明确的秘色瓷的考古发现,使仅见诸文献见于文字的秘色瓷具象化了,等于给晚唐的秘色瓷器立了一个标样。
二 秘色瓷的烧造地点明嘉靖《余姚县志》早就指出:“秘色瓷,初出上林湖,唐宋时置官监窑。”
从对整个上林湖以及周边地区的越窑窑址进行的详细调查和勘探情况来看,唐宋时期上林湖窑址群是越窑窑场的核心,是最中心的窑场,不仅窑址数量众多,生产规模最大,而且产品质量最高。当然上林湖窑址群内部各窑址点的生产水平参差不齐,但从我们历年调查掌握的情况看,后司岙窑址一带产品质量最高,应属于上林湖窑址群核心中的核心。在调查后司岙窑址时曾采集到八棱净瓶,器形与法门寺地宫出土品形制一致,因此推测后司岙窑址很可能就是烧造秘色瓷的重要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