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冰似玉 冠盖中华——龙泉窑名品赏析
2011/2/21 17:41:01
  号称“烟雨瓯江第一城”的浙江龙泉,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这里青山翠碧,溪流环绕,瓯江、闽江、乌溪江都从这里出发,奔流远去;这里物产丰饶,灵芝、香菇享誉世界;这里还蕴藏有世界上最好的瓷土,孕育出了冠盖中华的名品——龙泉窑青瓷。
  龙泉窑青瓷以其巧夺天工的釉色与质地之美创造了中国青瓷工艺史上的高峰,至今仍令后人为之美感而倾倒。但明晚期以后,随着景德镇窑的崛起,龙泉窑逐渐衰落,直至断烧,一代名窑遂淡出人们的视线,以至销声匿迹。
  时间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位血气方刚的年轻学者跋山涉水,来到了这座闭塞的山城,他不辞辛劳地“九下龙泉,八上大窑”,发现了龙泉窑,发现了美丽的龙泉青瓷。就在房东家昏暗的二楼客房里,他写成了《青瓷之调查与研究》《瓷器与浙江》等书。从此,龙泉窑在沉寂了几个世纪之后再次引起世人的注目,龙泉青瓷也再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这位年轻的学者就是中国陶瓷考古的先驱——陈万里先生。
  建国以后,新中国的文物考古工作者沿着先生的脚步,走遍了龙泉的沟沟坎坎,踏遍了浙西南的山山水水,迄今已发现窑址500余处,并进行了多次科学的大规模发掘。他们的辛勤劳动不仅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解了龙泉窑,还让那些流落在世界各地的龙泉青瓷找到了故乡,寻到了娘家。
  从采集的标本与出土、传世器物来看,龙泉窑的烧瓷时间最早可到南朝时期,至五代、北宋早期时已初具规模。这一时期出现的淡青釉瓷器,釉面均匀光洁,透着淡淡的青色,在器型、装饰、釉色等方面与越窑、瓯窑、婺窑有相似的特征。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青瓷多管瓶)应是这一时期龙泉窑的产品。瓶高14.6厘米,直口,短颈,广肩,肩部竖有五个短管。瓶的上腹浑圆,下腹微收,圈足略向外撇。瓶盖呈荷叶形,边沿上卷,隆起的盖顶竖有一花蕾状提钮,这一设计别致的瓶盖使浑朴端庄的瓶体透出一种秀美典雅的气质。瓶体表面的装饰也是简洁大气,盖面与瓶体的下半部分都刻莲瓣纹,瓶体的上半部分装饰则更为简洁,只刻几条简单的S形线条。精致的制作工艺,浑圆端庄的造型,以及简洁大气的装饰代表了这一时期龙泉窑淡青釉瓷器的特点与工艺水平。这件多管瓶曾被该馆认定为越窑器,但经考古工作者调查研究证实,多管瓶是龙泉窑特有的器物,而非越窑器。它是适应当地丧葬习俗的需要而生产的一种器物,在当地宋墓中多有出土。
  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也收藏有一件北宋龙泉窑淡青釉瓷多管瓶。与上件不同的是此瓶高大庄严,高度达29.7厘米,瓶盖的造型好似一个宝塔,表面剔刻多层覆莲瓣纹,具有浅浮雕的装饰效果,盖钮则似一片翻卷的荷叶托举着一颗宝珠,亭亭玉立。瓶体以五条凸线划分为四组装饰区,内刻细线牡丹纹。肩部粘贴的五管被削成多棱形,并微向内弯曲,使刚正威严的形体具有了一丝柔美之感。
  北宋时的龙泉窑青瓷还有一些色泽青中泛黄的产品,如收藏在日本的青釉刻花莲纹带盖长颈瓶,高27.4厘米,盘口内敛,长颈较粗,长圆腹,圈足,盖沿翻卷,顶部耸立螺旋上升的塔式钮。器身肩与下腹处刻莲瓣纹,上腹刻简单的牡丹花。其刻花的手法与风格以及釉色与北宋早期的耀州窑青瓷极为相似。
  南宋时的龙泉窑进入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龙泉窑产品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器型丰富,既有继承传统、并加以推陈出新的器物,如葵瓣口的碗、盘、洗,撇口小底碗、莲叶盘、莲瓣碗等,也创造了不少新的造型,表现了龙泉青瓷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丰富多彩的青瓷器,标志着南宋龙泉窑在造型方面,确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南宋龙泉窑最重要的成就是成功烧制出釉色纯正、釉层丰厚的粉青和梅子青釉,标志着龙泉窑工匠已熟练掌握了胎釉的配方和多次上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