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收藏家谈瓷片
2011/6/19 22:31:38
2010年5月16日下午,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室外的空气清新宜人。此时,来自许昌市的六位收藏界嘉宾齐聚一堂,围绕着古瓷片的话题,展开了“中国钧瓷沙龙会所”主题为“收藏家谈瓷片”的活动。
桌面上摆放着几十片古瓷片,以唐、宋、元、清的钧瓷瓷片居多,还有一些明代的瓷器碎片。嘉宾们一件件仔细地看着,不断交换着意见、发表着看法,气氛好不热闹。
张群宝老师拿起一个唐代的古钧瓷片说道:“唐代盛行以‘肥’为美,如果是一个完整器型的话,给人的是一种很饱满圆润的感觉;唐钧以实用器皿为主,都是纯手工制作,胎体比较厚实,也比较瓷实,胎的颜色为黑灰色;唐钧的“耳”(或者是叫“系”)都是带状或条状的;唐钧施釉时只施半釉,而且越早的唐钧,施的釉越少,前唐时期的施釉几乎只有三分之一,越往后来,施釉越多,但没有施满釉的;唐钧已经有明显的自然窑变效果出现,而且色彩过渡清晰、自然。”
张群宝老师又拿起几块宋钧瓷片说道:“到了宋代,钧瓷制作工艺达到了鼎盛,人们的审美观发生了变化,开始以秀丽、清爽为美,钧瓷的实用性已经淡化,观赏性和艺术性不断提升,器型变得修长、苗条;钧瓷的制作工艺也越来越精细,尤其是细节部分处理得很到位,釉质和胎质都及其细腻;胎的颜色也是黑灰色的,跟唐钧胎的颜色相近,但是较之唐代的胎体要薄了很多,而且更加瓷实;施釉方式为施满釉,釉色以纯净的天青色、天蓝色居多。”
这时,黄治安老师拿起一块元代的钧瓷残片说道:“元代的钧瓷爆斑现象比较多,甚至还出现了‘鱼化龙’的奇观,就是爆出的斑犹如是一条腾飞的巨龙,形象逼真,非常神奇。这种现象只有中国的元代钧瓷出现过,国外的瓷器,包括日本、韩国等跟中国文化相近的国家,都没有这种现象出现过的记载,因此元钧是爆斑的鼻祖;那时的釉色以月白釉居多,人们觉得在纯净的釉色上面爆斑很好看,但爆斑是自然窑变出的,人又控制不了,因此文人骚客就极力地推崇这种现象,于是后来就出现了点斑这种工艺,人为地在瓷器上再用另一种釉给点上去一块,这样烧出的钧瓷就有了类似于爆斑的效果,但是爆斑和点斑有着本质的区别,直接观察就是爆斑的色彩变化在釉的内部,是自身的变化,而点斑的色彩变化在底釉的表面,犹如附着一层彩云一般;元钧的制作工艺粗犷、豪放,器型给人的感觉比较粗笨,跟宋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胎体比唐代还厚实,有时甚至有一扁指那么厚,但是胎质很疏松,明显地没有宋钧的瓷实;胎的颜色较白,施釉方式为施半釉,器型的足部和底部一般都没有施釉,在釉跟胎的结合部位会自然泛出一种红色出来,这种现象被称作‘火石红’,这也是元钧独有的现象,这跟那时的原材料有关,现在是仿不出来的。”
苏金昌、常德生、王毅宾、李国鹏等几位老师对明代的几个瓷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他们讲,这是明代的一种彩瓷,胎色为红色;釉为单色的银铅釉,釉色为孔雀绿;由于长时间在地下受到水土的侵蚀,它们的釉已经出现了斑驳、褪色的现象,但是其中的一件却与众不同,被侵蚀的恰到好处,表面上出现了类似于珍珠般发光的“泛锡光”现象,被称为是“宝光”,这是因为它的釉里面含有类似于珍珠粉的成分,在长期水土的侵蚀下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这种成分被泛到了釉的表面,因此看起来就有一种“珠光宝气”的感觉。
大家对一件清代的敞口《柳叶瓶》尤其喜爱,说这是一件清官窑的作品,釉色为瓜皮绿。清代的钧窑还有宝丰窑,但宝丰窑的钧瓷绿色要重一些,而且里面也含有类似于珍珠粉的成分。
室外的雨越下越大,室内热烈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