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瓷器的秘色究竟是什么颜色
2011/11/15 22:01:48

  瓷之色 
  编者按
  著名学者、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日前出版了《瓷之色》一书,该书从陶瓷的色彩角度来研究各种陶瓷的成因、社会文化、时代审美及其对于中国文化审美走向的影响等问题。
  马先生说:“瓷器颜色缤纷,成长分先后,有的贯穿始终,有的昙花一现;过去我常常为其苦恼,弄不明白,遂惦记在心,终于有一天柳暗花明。我开始知道文化不可单一形式,陶瓷同样也是。”
  演讲人:马未都
  简 介:著名学者,现任观复博物馆(微博)馆长。著有《马未都说收藏》、《瓷之色》、《醉文明》、《中国古代门窗》等作品。
  用釉色去思考陶瓷
  我写了一本书叫《瓷之色》,由紫禁城出版社为我编辑成书。这个书名我自己觉得很有意思,它换一个角度思考中国陶瓷的成因。
  中国陶瓷史是非常严谨的科学。我二十几岁的时候酷爱陶瓷,很认真地读了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陶瓷史》,我认为学陶瓷的人都应该熟读这本书,学美术的更应认真了解一下。了解中国的陶瓷,就了解了中国的工艺史,实际上也就能了解了中国的历史。
  中国陶瓷器皿的发展,几乎是一个容器革命的历史。人类文明的进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容器的革命。最原始的人类,自己的两只手,就是最简单的容器,捧起水就可以喝。容器的革命不停地前进,我们可以把今天的容器想象得宽泛一点:硬盘、U盘是容器,可以容纳巨大的知识;汽车是一个移动的容器,能够让人迅速地发生位移;家里的澡盆也是一个容器……从这个广泛的意义来讲,陶瓷就是中国文明史发展和进化中,最有意思的一种容器,其中包含着巨大的社会内容和历史的文化背景。
  中国人发明陶瓷一定有一个久远的目标。陶瓷的第一个终极目标,就是希望烧得更白一些。陶瓷的两大装饰手段是釉色和纹饰,釉色是抽象的,而纹饰比较具象。今天我们只讲釉色。陶和瓷之间有很大的科技上的差异。今天说的瓷器在科学上是指有一定的透光率,很低的吸水率,在高温下形成。一般情况下,陶瓷的瓷器上一定有釉,釉色就成为一件外衣。
  用釉色这样的一个角度去思考陶瓷,我想对理解陶瓷应有很大的帮助。在古人的想象中,理论上来讲,白是起点,黑是终点。但是在烧制的追求上,白一开始就是追求的终点,人们追求尽可能地烧白,白瓷是中国人追求陶瓷的一个终极目标。在陶瓷初创的时期,烧一个白瓷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法儿将自然界的杂质去掉。一般来说,所有的陶瓷釉色都是金属的成色剂,金属在高温下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颜色,我们知道那就是金属成色剂的作用,包括彩色的玻璃也是这个原理。
  追求白瓷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做一个减法。我们希望把白瓷烧白,就是把杂质去掉。自然界中铁的含量超过2%的时候,瓷器就开始渐渐变成青色;一直上升到6%的时候,大约就变成了黑色;在2%到6%之间,就是颜色程度不同的青色。所以白瓷中铁的含量一定要低于2%。如果我们把铁的含量控制在2%以下,瓷器就会呈现出白色。大约是在北齐,北朝时期,我们已经可以烧造出相对意义上的白瓷了。这时的白瓷一般情况下,在釉厚的地方,白碗的中心部分,以及足的转角部分都会呈现青色,表明还有一定含量的杂质。就是铁质,存在釉色之中的痕迹。
  古人烧造这种白瓷的动力源于我们对于纯粹的追求。所有的追求一开始总是简单而纯粹的。在中国人能烧造出科学意义的白瓷之后的一千年里,欧洲人才能烧出真正意义的白瓷。欧洲,包括中东地区,很长时间之内都还只是釉陶,就是上釉的陶器。釉陶强度是很低的。
  中国瓷器强度非常高,在生活中使用时可以感受到,但釉陶做不到这一点。我看到大量的中东十世纪到十四世纪之间的釉陶都是破损的,很少有完好的。但中国这一个时期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