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天青色
2012/6/27 22:48:10
天青釉盘(上图):敞口,浅腹,腹底内收成小平底,下有圈足,器表全施满釉,为外裹足,满釉支烧,盘底有五个细小支钉痕。釉色天青,光亮匀净,细小开片密布,造型规整,制作精细,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
全球经济不景气、股市楼市不给力,以至于旧皮鞋都开始成为人类的入口原料,世道艰难不过如此。在这种环境之下,持币观望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可是,金融大鳄巴菲特说过,“别人疯狂的时候,我就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就疯狂”。果不其然,4月刚结束的香港苏富比(微博)春拍就上演了这样一幕。这次担任主角的是中国瓷器。
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经过8位竞拍者15分钟的较量,34次叫价后,以2.0786亿港元成交,刷新宋瓷世界拍卖纪录;一件“玫茵堂珍藏”专拍的明宣德青花暗花海水游龙图高足盌,成交价1.127亿港元。中国瓷器昂首挺胸大踏步迈过亿元时代,还是两件,这种景象不常有,何况现在是经济低迷之时,藏家们大都捂着钱袋子看热闹。
汝窑有民窑、官窑,这里当然指的是官窑。它是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官窑之首,南宋人叶寘说“汝窑为魁”,四个字简明扼要的点出汝窑的地位,但也似乎将汝窑送上神坛。
中国瓷器数量庞大,在海上丝绸之路中,这类运载瓷器的沉船达几千艘,据估计,仅18世纪的100年中,就可能有近1亿件瓷器从中国运往欧洲。所以,当英国“职业捞宝人”迈克尔·哈彻在南中国海打捞沉船时,会将中国古瓷中的精品拿去拍卖,其他则砸毁,以免瓷器大量流出拉低价格。可是,能登上金字塔尖顶的中国瓷非常稀少。对汝窑来说,更是如此。
一是汝官窑烧制的时间不长。一种说法认为从元祐元年(1086)至崇宁五年(1106),一种说法认为时间稍长,但不离哲宗、徽宗两朝,而且,宋徽宗时而“废汝用钧”,时而“废钧用汝”,致汝窑烧制时断时续,至靖康之耻,汝窑与北宋同时灭亡。尽管学界对于汝窑存在的时间没有一个定论,但汝窑烧制时间短,大概20年左右基本上是共识。如此,汝窑传世最少。
汝窑因稀而贵,真品难得一见。真正的汝官窑产品,有序可循的不过70余件,迄今为止,历代墓葬中未见出土一件汝官窑瓷,窑址出土的,几乎都是残件。这些传世作品,大多在博物馆静候观众,只有几件存于私人藏家之手,迄今仅有5件经由拍卖售出。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曾说,“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得尽善美也”,可见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的地位,前一个收藏了二十余件,后两个收藏了十余件。历代收藏家梦寐以求汝窑瓷器,汝州民间“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窑一件”的口碑也在收藏界中广为流传,足见汝窑瓷器之珍贵。 二是汝窑的美。
初看上去,宋代确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被周边的政权反复折腾。但宋代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技术工艺、经济生活、思想艺术都达到一个高峰。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北宋的皇帝、工匠们在这等文化水准之下,对美的追求均不是等闲之辈。 天青釉罗汉碗(上图):敞口,弧腹,底内收成小平底,下有圈足。器表全施满天青釉,釉层细润,开片密布,造型庄重大方,制作规整,工艺讲究,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 南宋《坦斋笔衡》称,“本朝以定州白磁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宋徽宗在琴棋书画上的造诣不一般,瓷器鉴赏亦是如此。
“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对于这个“芒”,有人说是定窑瓷器的“芒口”,收藏家马未都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