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难辨的元青花
2012/10/27 21:23:48
近日,“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大展”于上海博物馆举办,集结来自世界各地的近90件元青花精品。原本,这只是艺术爱好者的狂欢,不想这些天申城寻常百姓皆迫不及待齐赴盛宴。自2005年7月,元代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于伦敦佳士得(微博)拍卖会上以1568.8万英镑(约合2.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创出当时中国艺术品拍卖最高价,元青花这一稀世瓷器品种便由寂静的学界进入喧闹的大众视野。如今获得官方认可的存世元青花不超过400件,大多藏于博物馆里,每一件都堪称国宝级文物。与此同时,民间却隔三差五冒出数量可观的元青花,甚至用板车拖着卖。一时间,元青花在尽享尊荣的同时,其实也尴尬非常。
原始的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却正是始烧于公元14世纪的元代景德镇。这是一种高温釉下彩瓷器,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晾干的陶瓷坯体上绘制各种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像是白地之上泛着青花,颜色鲜艳,图绘明净、素雅,大有传统水墨画的风味。此后各朝,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产量极高,甚至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景德镇生产的元青花至今已有超过650年的历史,可惜,系统认识和研究元青花的历史不过60年,几乎所有的元青花瓷器都没有纪年身份,存世的相关文献资料也极其稀少。这不仅给后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也留下难解的谜题。
进入认知视野,从“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开始
据上海博物馆陶瓷研究部主任陆明华透露,历史上没有关于元青花的记载,世人对元青花瓷器的认识,始于珀希瓦尔·大维德爵士收藏的一对有“至正十一年”(1351)铭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上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约翰·波普博士正是根据这对纪年瓶,结合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和伊朗阿德比尔寺藏品,从传世器物中辨识出一批与“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纹饰类似的青花瓷器,将它们命名为“至正型”青花。日后这对青花瓶成为衡量许多相同类型瓷器的一杆标尺,解决了一个重要的历史问题,用这对瓷瓶上的纪年文字以断代,减少了许多费力的说理和繁琐的考证。元青花研究的基础就此奠定。据波普博士推测,“至正型”青花的生产时间应该在14世纪中期,即中国元代晚期。这类青花有着一些共通的特征:“大而厚重,造型丰满、制作工艺纯熟。底部无釉,釉浆洁白但颗粒较粗,比起那些15世纪早期的器物釉浆淘洗不够充分。胎泥揉练不够重视,使得胎体中存在细小气泡”;“大多数器物露胎处有火石红”;“碗盘的圈足边坚致整齐。大盘底部和圈足内壁之间有明显的切削的大小不一的斜度,偶尔会呈现弧度”;“圈足内心凹陷较浅,比起晚期器物,圈足变相对总直径显得较厚”……
元青花异常珍贵与数量稀少不无关系。如今已知的“正牌”元青花不超过400件,大多藏于博物馆里,欧美等国外收藏机构约有200件,国内出土的仅有120件左右,每一件都堪称国宝级文物。稀少,一是因其生产年代久远,二是因其跋山涉水的“远行”经历。元青花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更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晶。元朝时,横跨欧亚两大洲的蒙古汗国幅员广阔,同阿拉伯国家的商业交往极为密切。西亚人带来了比国产钴土杂质更少的一种特殊钴料,景德镇的工匠们以这种进口青料做呈色剂,加上本地的优质瓷土,方能烧造出兼具晶莹透亮的瓷胎釉面与精美瑰丽的蓝色花纹的元青花。这样的青花当时是一种主要为对外贸易而生产的外销商品,供应阿拉伯世界国家。很多元青花的图案、画法都是根据对方的需求而定向生产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