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越干净越简单越难做
2013/3/17 18:49:20
陶瓷界泰斗陈万里曾说:“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
龙泉青瓷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在吸取发扬越窑、婺窑、瓯窑的制瓷经验的基础上,在宋代达到顶峰,因“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特点而蜚声海内外。2009年,龙泉青瓷的烧制技艺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唯一入选世界非遗的陶瓷类项目。如今,在众多青瓷艺人的努力下,龙泉青瓷在历经起伏后再次迈向复兴。
“艺术无国界,龙泉青瓷不只属于龙泉,也是人类共同的瑰宝。”龙泉青瓷行业协会会长、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徐定昌日前在接受《美术文化周刊》专访时表示,龙泉青瓷的复兴刚刚起步,目标是做精、做细,做成品牌。
青瓷魅力在于极致美
美术文化周刊:龙泉青瓷作为中国陶瓷史上的名窑,历来受到收藏家的青睐,它的魅力何在?
徐定昌:我们中国人追求的是一种极致美,龙泉青瓷具有典型的东方神韵,她干净、清爽,含蓄、包容、耐看,没有一点瑕疵,也有想象空间,让人百看不厌,越看越有韵味,这种瓷器的魅力可想而知。很多外国朋友来我的工作室看青瓷,说“不想走,看不够,因为太美了,想象不到是怎么做出来的”。好多收藏家晚上睡觉之前要看一看、摸一摸青瓷,说这样才能睡得舒服,因为它有一种精神上的极致美。
观赏青瓷,一定要走过去,离近一些看,每件作品其实都是有故事的。我是用灵魂、用生命来创作的,每件东西里都有想法。机械化批量做的,就很呆、单一,因为它们没有生命,没有灵性。而每个青瓷艺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反映到作品上,各不相同,各有特色。青瓷都是有故事的,这就看你的水平,看你的道行,见识多的人,一看就会懂。在我自己,我力求把青瓷的神和灵唤出来,一气呵成。
做得精才能做得新
美术文化周刊:现在的龙泉青瓷还是子承父业的传承模式吗?
徐定昌:现在我们带的徒弟很多,不仅仅是子承父业,只要有人能静下心来做些东西,我们都愿意带,也希望他们有所成就。我自己也有不少徒弟。当然,带自己的儿子有一个好处,就是他可以在旁边看着,他能静下心来一直做,而有的徒弟跟了两三年之后,他就觉得自己很有本事了,其实他还没到火候。
因为陶艺需要几十年的功底打基础,想要学出来很慢,不像其他行业学个一两年就可以了。青瓷首先要看得懂,看不懂就没法做,只有在能看懂的基础上,才可能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每一个刚来的学员,必须要多看、多动手,每天都要干活,慢慢地摸索,不断地解决问题,不断地创新。
美术文化周刊:中国的传统工艺发展至今,都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问题,龙泉青窑是如何处理这一难题的?
徐定昌:一说起创新,就会谈到传承,而且必须谈到传承,因为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才能创新。青瓷的创新也不能离开根,不能离开中国的传统文化,离开了就会不伦不类,但是在创作、设计它的“型”这个方面,可以创新,要有新的理念。创新也讲究分寸,青瓷本身很素雅、很宁静,你如果把它做得很花哨、很浮躁,还是青瓷吗?比画画,你画不过景德镇,干嘛要去比?我们要做干净、简单的东西,越简单的越难做。
现在必须要往做得快、做得好、做得精、做得细的路上走。而新和精实际上是连在一起的,你不创新也就做不精,必须在创新的基础上做精,才会让青瓷更有魅力。
年轻一代有希望
美术文化周刊:有专家说,现在龙泉的年轻艺人有创新意识,但胆子太大了些,某些地方做得过了。
徐定昌:有些做的是太花哨了,这个方向不对。现在国家提出要建设文化强国,这也是青瓷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对未来的期望很大,也很有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