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鉴定领域的人证与物证
2013/5/10 13:34:51


 
图1 通过传统方法鉴定器物 
图2 利用仪器鉴定器物 
图3 微观图片1

图4 微观图片2 
图5 微观图片3

 
图6 微观图片4

 
图7 微观图片5

 
图8 微观图片6

  在古陶瓷鉴定领域所称的“人证”鉴定其实就是指的是传统的经验鉴定,是指鉴定者在长期的鉴定实践中,依据个人所积累的经验,通过眼看、手摸、耳听、鼻闻等感觉器官,对器物进行鉴别。也就是俗称的“眼学”,又叫“目鉴”。
  传统经验鉴定作为一门科学,通过采用排比类推、标型学、考证学等方法,找出被鉴器物在器形、釉色、纹饰、款识等方面,与“标准器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由此推论出被鉴器物的真赝。其优势主要表现在:快捷、方便,能够对古陶瓷的社会属性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从而推定出被鉴器物的生产时代、窑口及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其作用是不可偏废的,也是任何先进的科学仪器所无法替代的。
  但由于鉴定者天生存在的局限性,后天的差异性,传统经验鉴定也必然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对古陶瓷的真伪难以做出准确的认知与判断;又由于古陶瓷生产跨越的时间长、地域广、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储存环境十分复杂,任何鉴定者的知识都无法周延全部客体;还因为鉴定者个体之间的经历、阅历、智力等存在着差异,对所有被鉴器物不可能做到准确无误地判定,难以对同一器物的认知达成共识,形成统一的标准。甚至有的时候发生同一件器物在不同的时间由同一个鉴定者鉴定却得出不同结论的让人无所适从的事情。20世纪的“北魏陶俑”事件、“越王剑”事件,21世纪的“长沙壶王”事件、“汉玉凳”、“金缕玉衣”事件等诸多令人心碎的例子,充分说明了“目视+手感+经验=判断”传统鉴定方法的不科学性。这也是对我们五千年文明的不认真和不负责任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目视+手感+经验=判断”传统鉴定方法采取的是“人证”,而“人证”的多变的不确定因素。人为因素就决定了其结论的不确定性。
  近年来,由于科技鉴定不会渗入人为的错误因素,科技的测试方法已被应用于古陶瓷的鉴定上。其中热释光技术更是被普遍承认,而且是唯一能够提供断代鉴定的相对科学的方法,海内外各大著名拍卖行都采用热释光测试数据作为分辨真伪的论据。但此方法已被作伪者破解。近年来这方面的案例不少,大致可分为两大类:(1)对所作伪品加X光辐照,用以冒充自然辐射的反应。(2)在伪品原料中加入添加剂,以加强瓷土对自然辐射的反应。不少这类新高科技伪古瓷器已流入市场。据统计,其中有相当部分伪品竟成功通过某些实验室的热释光测试,形成真伪难分的局面。客观地说,热释光方法如果运用得当,是可以分辨出器物是否受过外来辐射(如X光),或者是器物瓷土中是否有添加剂(有异常的辐射反应)。热释光技术的决定性因素是精确的量度瓷土中的辐射活性,但是瓷土中的辐射活性非常微弱,精确的去度量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费时。因此,有些实验室并没有进行实际量度,而用一个假定的活性数据,结果是使热释光测试结果有很大误差(五百年至一千年),从而令高科技伪品能蒙骗过关,引致投资及考古研究上的重大损失。另外,使用这种检测方法,必须对被测物体进行损伤性取样,这对珍贵文物来说,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另外,现在还有元素定性定量测定法,但其也存在不足。原因是物品是由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化学元素组成的,在古代各窑口多是依托当地资源进行生产,原材料的化学组成互不相同,工艺也都各具特征,各古窑生产的陶瓷器化学元素的组成有较大差别,生产的年份又跨度非常大,从业的人员又多,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