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断代的误区
2010/3/1 22:33:55
    一些专家在媒体和著作中大讲断代的标准,作为学术是有意义的,但对于收藏界非但没有什么意义,反而造成在鉴定瓷器时本末倒置,追究细节而放弃深入研究本质,其实准确的年代是无法确定的,即使是有准确墓铭志出土的器物,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制坯、烧炼、装饰等工艺技术,并不是随着朝代的更迭而发生变化,某一个朝代可以创新一种工艺技术可以出现一种新的装饰风格,但下一个朝代仍然继续使用这些工艺和装饰,远的不说:从1949年到1959年的瓷器在没有商标的情况下就无法分清,1989年后由于窑炉的改造柴窑改成煤窑烧成温度由1240摄氏度改为1280摄氏度,以及球磨机大量使用釉水中未成熟的二次莫来石形状发生变化,瓷器的光泽发生变化,但在清代很长一段时期没有发生过变化,除了少数每个不同朝代创新的纹饰图案,大多数瓷器仍然延续过去的工艺和纹饰,到1985年江西偏远地区仍然有小瓷厂,仍在使用几百年前的工艺技术和纹样,其产品只是在绘画技术水平很低,但与几百年前当地青花瓷产品无异。几百年经过了多少朝代,当然典型产品有些特点但只是少数经典产品。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代陶瓷画工并不分届,每年都有新手进入这一行业,在学徒期间绝大多数不学习绘画理论和素描、色彩等基础课程,只是临攀师傅安排的固定纹样,大多数画工一生只画一种或几种纹样,如果画工张三于万历四十五年十四、十五岁时开始学徒,万历末年便开始绘制瓷器,历经天启、崇祯、顺治四个朝代加起来也不过四十年,到康熙时也不过五十多岁,也就是说张三画的一种纹样历经五朝,在这几十年内景德镇制瓷原料、青花色料、造型工艺、窑炉技术等都没有发生生产变化,你又怎么能分清张三绘制的瓷器是那一朝那一代,而绝大多数瓷器是无法准确分清其生产年代,只有在瓷器上有款识才可以准确断代。在收藏界对准确的朝代判断并无实际意义,收藏的目的主要是三个,一是:玩赏满足占有欲,提高个人或企业形象;二是:投资获取利润回报;三是:研究工艺技术为现代生产服务。
为什么说准确的年代没有意义呢?首先是买进或是卖出一个大时期的各个时代的产品价格基本相同,如元、明洪武、永乐、宣德朝代的瓷器,从经济价值讲相差不多,只要艺术水平、工艺水平相同,价格基本相同,在如从清道光到清末也是经过了五代王朝,同类产品价格也是基本相同,即便你有一件乾隆时期的瓷器,但艺术水平、工艺水平很差,于欣赏、于投资又有什么意义呢?就如“海捞瓷”虽然年代久远真实可靠,但其中数量最多的装饰粗糙,或没有什么纹饰的日用瓷器,更加之釉面受到严重的海水侵蚀,在实际市场上的价格大大低于民国时期瓷器的价格。
绝大多数的收藏者都知道这些行情,但为什么却又沉迷于研究准确的断代呢?这就是收藏者最大的误区,瓷器专家需要显示自己的学识,所以要向求知者传授这些过于极端专业的知识商贩需要把购买者忽悠晕了也需要更多更复杂的论证,而收藏者初始时对于一切外来的陶瓷知识会不经思索全部接收,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烙印,在今后的收藏活动中很难改变,初期接受的错误观念越来越关注,这些与收藏目的关系不大不大的细节问题,而且是夸夸其谈,说的头头是道一买东西就打眼上当,我在生活中遇到过许多这样的朋友。
很多人拿着藏品请我帮他们鉴定真伪,其实我的鉴定方法很简单,一只自己发明的偏光显微仪,按照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多年来总结出来的观测结果就可以百分之百的区分瓷器的真伪,尽管朋友们也相信我的鉴定结果,但大多数人不愿意学习使用这项技术,因为他们自己亲眼看到了鉴定方法也认可鉴定的可靠性,知道我所使用的鉴定方法真实可靠,但仍抱着自己错误的观念,一次次上当受骗,购买偏光显微仪只需二百余元,一生中少上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