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品种。其中尤以孔雀绿釉青花瓷、素三彩瓷、孔雀绿釉瓷等最受人称道。
      1.孔雀绿釉青花瓷
      系白地青花瓷的衍生品种。创烧于元代景德镇窑,明代宣德、成化、正德时期均有烧造。其做法是:器物成型、修坯后,先在胎上以青料描绘纹饰,然后以毛笔蘸白釉料(即“透明釉”料)涂抹于纹饰上,入窑经高温焙烧。出窑后,通体施以孔雀绿釉,复入窑经中温(1150 ℃左右)焙烧而成。在孔雀绿釉的掩映下,青花纹饰呈现蓝黑色。
      传世和出土所见正德孔雀绿釉青花鱼藻图盘,系明代景德镇御器厂烧造的传统品种,设计样稿应出自宣德时期宫廷,成化、正德时期继续烧造。盘内施白釉。外壁以青料描绘鲭、鲌、鲤、鳜四条鱼在水草间穿行。

 
图九 明正德孔雀绿釉青花鱼藻图盘 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藏正德孔雀绿釉青花鱼藻图盘〔图九〕,高3.4厘米,口径17.7厘米,足径10.4厘米。盘撇口、浅弧壁、圈足。内施白釉,无纹饰,外壁饰孔雀绿釉青花鱼藻图。圈足内施青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正德年制”四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此盘造型规整,孔雀绿釉发色纯正,堪称正德孔雀绿釉青花瓷的代表作。
      元代景德镇窑孔雀绿釉青花瓷见有景德镇出土的孔雀绿釉青花砚盒,宣德朝孔雀绿釉青花瓷除了鱼藻纹盘外,尚见有鱼藻纹碗。成化、正德朝孔雀绿釉青花瓷目前则仅见有鱼藻纹盘。
      2.素三彩瓷
      原则上系指含有三种或三种以上低温釉彩但不含或含有极少量红彩的瓷器。由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代表喜庆,属于荤色,而其他色彩属于素色,因此,不含红色或基本不含红色的彩瓷被称作“素三彩”。
      素三彩瓷器受西汉以来低温铅釉陶影响,由明初景德镇窑烧造的不含红彩的杂釉彩瓷器发展而来。创烧于明代成化时期,此后,经历了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和清代康熙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正德朝素三彩瓷器色彩搭配协调、彩色素雅。
      明代景德镇御器厂素三彩瓷器的做法一般是:器物成型后先在胎上锥拱云龙、花卉等纹饰,然后入窑经高温焙烧,出窑后再在胎上按需要施以浇黄釉、瓜皮绿釉、葡萄紫釉等低温釉,复入炉经低温焙烧而成。

 
图十 明正德绿地素三彩锥拱缠枝莲纹高足碗 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藏正德绿地素三彩锥拱缠枝莲纹高足碗〔图十〕,高12厘米,口径15.9 厘米,足径4.6厘米。撇口,深弧壁,瘦底,底下承以中空高足。其制法是先在碗内和圈足内均施白釉,外壁锥拱缠枝莲纹、朵云纹,入窑经高温焙烧。然后在外壁按需求先施以孔雀绿釉,入窑经中温焙烧,出窑后,以瓜皮绿釉为地,在已锥拱的纹样处填涂淡茄皮紫釉、黄釉、透明釉等,再次入窑经低温焙烧而成。缠枝莲上的五个花朵分别为一黄、两白、两孔雀绿,颜色搭配协调。
      3.孔雀绿釉瓷
      孔雀绿釉亦称“法(珐)绿釉”、“法(珐)翠釉”、“翡翠釉”、“吉翠釉”等。是一种以氧化铜(CuO)作着色剂,以硝酸钾(KNO3)作助熔剂的透明蓝绿色釉。因其呈色极似孔雀羽毛上的一种绿色,故名“孔雀绿釉”。景德镇烧造孔雀绿釉瓷器,系将施釉后的坯体放在窑的后部烟囱根处,此处温度恰好符合孔雀绿釉瓷器所需的烧成温度。

 
图十一 明正德孔雀绿釉碗 故宫博物院藏
      孔雀绿釉瓷器创烧于宋、金时代北方民窑,景德镇窑则自元代开始烧造。明代景德镇窑烧造的孔雀绿釉瓷器始见于永乐朝,后来宣德、成化、正德、嘉靖等朝亦均有烧造,但以正德时期产品发色最为纯正,受到的评价最高。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正德孔雀绿釉碗〔图十一〕,高6.6厘米,口径16.2 厘米,足径6.5厘米。碗撇口、深弧壁、瘦底、圈足。无款。碗内及圈足内均施淡青白釉,外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