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成龙简论:明代弘治、正德两朝典型器物及后世仿品的特点
2017/10/2 17:13:22

      明代弘治、正德时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弘治朝御窑瓷器继续保持着前朝造型俊秀、胎釉精细、纹饰纤柔、色彩淡雅等特点。正德朝则是明代御窑瓷器烧造的一个转折点,逐渐改变了成化、弘治朝御窑瓷器胎体轻薄、造型较少、装饰疏朗的风格,胎体趋于厚重、造型逐渐增多、装饰偏向繁缛。本文以故宫博物院藏为主,对弘治、正德两朝典型器物及后世仿品的特点进行了深度解析,在推进学界相关研究的同时,亦为9月末即将于故宫博物院开展的《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弘治、正德瓷器对比展》进行了学术预热。
      明代弘治、正德时期,处于15世纪与16世纪之交,欧洲时值文艺复兴,也是历史学家所称的大航海时代。在中国,这一时期是明代社会、文化变迁的分水岭,即明代社会由之前的保守、沉闷逐渐走向革新、活跃。
      一 弘治朝御窑瓷器
      从传世品和出土物看,弘治时期景德镇御器厂烧造的瓷器无论数量还是品种,与成化朝御窑瓷器相比,均急剧减少,但艺术风格却与成化朝御窑瓷器一脉相承,仍以造型俊秀、胎体精细、釉质温润、装饰文雅而著称于世。特别是所绘纹饰之纤柔,与成化朝御窑瓷器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图一〕。

 
图一 明弘治青花云龙纹盘 高5厘米 口径21.8厘米 足径13.8厘米 婺源县赋春乡正德二年(1507)墓出土 婺源县博物馆藏
      弘治朝景德镇御器厂所烧造瓷器有白地青花、浇黄地青花、青花加矾红彩、白地酱彩、白地绿彩、白地锥拱云龙纹露胎、白地矾红彩、白地黄彩、孔雀绿地洒蓝、琉璃三彩、五彩、白釉、祭蓝釉、浇黄釉、外瓜皮绿釉里浇黄釉、茄皮紫釉瓷等大约16个品种。其中尤以浇黄地青花、白地绿彩和浇黄釉瓷等取得的成就最高,最受世人称道。
      1.浇黄地青花瓷
      属于青花瓷器的衍生品种。需要两次烧成,即先高温烧成白地青花瓷,然后采用“浇釉”方法施以低温黄釉,再根据透过黄釉映出的青花纹饰,用刀具将有纹饰处的黄釉刮掉,最后入窑经低温焙烧而成。浇黄地青花瓷首见于宣德朝景德镇御器厂,后来成化、弘治、正德、嘉靖等朝御器厂均有烧造。


   
图二 明弘治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纹盘 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藏弘治浇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纹盘〔图二〕,高4.2厘米,口径26.2厘米,足径6.5厘米。盘撇口,浅弧壁,圈足。内外黄地青花装饰。内底绘折枝石榴花,内壁绘折枝莲、葡萄、海棠、石榴等,外壁绘缠枝茶花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此盘造型规整,青花和浇黄釉均发色纯正,代表了弘治朝浇黄地青花瓷的烧造水平。
      2.白地绿彩瓷
      属于杂釉彩瓷器品种。系指以高温白釉地衬托低温绿彩纹饰的瓷器。创烧于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御器厂,后来成化、弘治、正德、嘉靖等朝亦有烧造。其中白地绿彩锥拱云龙纹碗、盘创烧于成化朝,其做法是:器物成型并施以白釉后,在釉上打好云龙纹草图,将图案轮廓线内的白釉剔掉,用铁锥划出龙的五官、发、角、鳞、脊等细部和海水纹,入窑经高温焙烧。出窑后再在无釉露胎处填以绿彩,复入低温彩炉焙烧而成。有时人们感觉其半成品露胎云龙纹处泛“火石红”色亦颇显雅致,遂故意不施绿彩,而是将其作为一个品种保留下来,称之为“白地露胎锥拱云龙纹碗”或“白地露胎锥拱云龙纹盘”。
      明代白地绿彩瓷器以弘治朝产品质量最好,受到的评价亦最高。


   
图三 明弘治白地绿彩锥拱海水云龙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藏弘治白地绿彩锥拱海水云龙纹碗〔图三〕,高8.2厘米,口径18.7厘米,足径7.6厘米。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外壁和内底均以锥拱海水绿彩云龙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