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杨玉芳:我为儿子打工
2010/12/30 21:39:44

    欣赏杨玉芳的艺术作品,总能够让人的心情轻松愉悦起来。不管是腼腆羞涩的仕女,还是天真可爱的玩童,都会令人生出许多遐想,仿佛又看到孩提时代几个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情景。
    从一窍不通到陶艺大师今年65岁的杨玉芳,老家莱芜。1958年进入博陶职业中学读书,1960年毕业后,由于成绩好被分到博山陶瓷厂科研所学习雕塑。“在这之前,我只见过庙里的神像,但却不知道那就是雕塑。”杨玉芳说,“自己当时很害怕,觉得自己手笨,又没有美术功底,根本干不了。”后来,杨玉芳师从陈贻谟大师,才逐渐找到了艺术上的感觉。“自己起点太低,在学习上要比别人多付出好几年的工夫。”杨玉芳说道。
    一步步走来,杨玉芳成为了厂里的高级工艺美术师。上世纪六十年代,她塑造的高3.6米的毛主席陶瓷立像成为全国最大;七十年代初创作的观音、罗汉、仕女等作品为企业的出口创汇赢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七十年代末创作的“宝琴台灯”选为国家礼品瓷,成为邓小平首次访美之国礼;进入九十年代,杨玉芳的作品风格进入质的飞跃,她创作的“千金一笑”、“记者采访”、“雪中四美”等作品连获省评一等奖,中国淄博国际陶琉节金奖,全国创作陶瓷评比二等奖、三等奖。杨玉芳被业界称为山东“瓷人杨”。
    过去,博山陶瓷厂有个规定,凡是具有高级职称的艺术大师都可以带一个自己的孩子进厂学艺。于是,杨玉芳的儿子任国栋从进厂的那天起便跟随母亲学习陶瓷艺术。杨玉芳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儿子的帮助非常大。她说:“儿子不像我,他很聪明,也有自己的思想,加之在学习上起点高,所以他很快就学到了我用好多年才学到的知识。”1997年,杨玉芳从厂里退休。闲不住的她,第二年就被一位港商聘请到广州工作。在广州的一年里,她一直从事艺术人物的设计与制作。后因为摔伤手腕,她结束了在广州的工作。回来后,杨玉芳看到自己工作了近40年的企业已处在破产的边缘,痛惜之余又开始担心儿子与儿媳的命运。
    在博山陶瓷厂即将破产的时候,杨玉芳的儿子和儿媳双双从博陶辞职。此时,杨玉芳一家人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企业已经没有指望了,自己干又没有资金,怎么办?任国栋把自己的房子卖了4万元,再加上两人1万多元的辞职费,总共还不到6万元。杨玉芳和儿子靠这些钱在九○医院租了间房子创建起了他们的春秋陶坊。两年多后,春秋陶坊搬到了陶硫大观园,并有了自己的生产制作车间。杨玉芳从2000年开始给儿子“打工”,只是想帮儿子起家,谁成想,这一决定让杨玉芳如鱼得水,并成就了她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地位。
    母亲潜心创作, 儿子开拓市场给儿子“打工”,没有了企业一些条条框框的约束,这让杨玉芳的创作源泉喷涌不止。陶艺的随意性和无限想象空间,给了她施展艺术才华的沃土。儿时踢毽子的情景,小孙子捧着大碗喝稀饭的情景,古典的四大美人都成为杨玉芳创作的素材。2002年,作品《踢毽子》、《喝》在第七届全国创新评比中分获一等奖和优秀奖,2003年,杨玉芳被评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清华大学美院教授张守智曾这样评价杨玉芳:“搞日用陶瓷的人去搞陶艺,好比是一个搞丝绸的去研究呢子大衣。但没想到的是,杨玉芳的适应性这么强,能够把这种粗犷的东西与意念很好地融为一体,而且还很成功。”对于自己作品在市场上的认可程度,杨玉芳说:“在2001年以前,人们看到我们的陶艺作品很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这些东西只不过是一些土坷垃而已。人们以前在送礼上大多以烟酒为主,而现在就不同了,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提升,现在开始送艺术品了。我的作品除当作礼品外,还有不少人买来收藏。”&ldquo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