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桢中国现代陶艺精神高地
2011/1/6 20:49:03

    周国桢,1931年生,湖南省安仁县人。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原为中国美协理事、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美协江西分会副主席、景德镇市美协名誉主席、高岭陶艺学会理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1988年轻工业部授予“全国轻工业科技先锋”称号,1 991年被选定为景德镇市拔尖人才,1992年荣获政府特殊津贴。曾在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四川美术馆、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等地举办个展十余次,在澳门及新加坡等地连展多次。是我国著名当代陶艺家、画家、陶艺教育家,被誉为“现代陶艺创作先锋”和“陶艺泰斗”。
了了亭 景德镇陶瓷在线 资讯:  那是遥远的大漠,沉寂的荒滩。自我流放在此,与苍凉共舞,与孤独干杯。
    “驼铃”声声时远时近,从披挂朝霞到裹满风沙,从挣扎倒下到继续前行,始终一个昂然姿态。
    这一组骆驼题材作品,创作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生存状况,而且材质与风格也迥异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生命形态和审美旨趣:孤独的诗意,诗意的孤独。
    这是周国桢艺术探险途中艰辛跋涉的真实再现,或是周国桢陶艺人生和魅力人格的生动写照。
    “我从哪里来?”
    1931年7月11日,一声响亮啼哭,划破空旷田野。
    一个农民家的孩子,没等大人做好准备,就在母亲解手的时候匆匆钻了出来。小名  “坑唧”  由此而来I当地土话,就是生在“茅坑”里l。这种非常另类的降临人世方式,也许命中注定了一个叛逆性格。当他开始上学读书时,有才学的舅舅索性顺势为他取了个蕴涵“栋梁之材”的学名:  “周国桢”。
    受家乡民间文化习俗的影响,  ”坑唧”  自幼喜欢皮影戏,尤其喜欢玩泥巴。玩什么造型呢,湘南省安仁县是楚文化的余脉,传说神农尝百草的圣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即便是偏安一隅的牌楼乡上荷渡,生活化的民间艺术也颇有情趣。糯米捏的鸡鸭狗牛猪,几乎每个农妇都能露一手。
    “坑唧”玩泥巴玩的就是外婆、妈妈的动物造型。现在看来,周国桢早期的瓷雕作品《母子鸡》、  《母子羊》,显然带有童年的记忆。
    走出大山以后,  周国桢分别于1 946年、1 948年考入安仁县简易师范学校、长沙华中高艺。求学之路有个插曲。1949年家乡解放,  像《柳堡的故事》一样,18岁的哥哥要参军。可怜天下父母心,把儿子锁在屋里,让生病的奶奶坐在门口挡着,但门硬是被他砸开。这是周国桢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反叛。从此,  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46军136师宣传队有了一个天才的美工。
    这段从戎经历,为研究他的学者解开了一个谜:从不写“命题作文”的周国桢,怎么会主动创作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例如大型架上雕塑《传统》,一个女兵挽着袖子拿着排笔,书写“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那么传神。原来,拥有革命历史印记的他,当年就是这样挽着袖子拿着排笔,一路行军一路宣传光荣传统的。
    军队是个大熔炉,周国桢的美术天赋有了用武之地。但全国解放后,他又希望退伍,继续求学。部队首长很够意思,写介绍信让他到安仁县民政局报到,这意味着有可能分配一个不赖的铁饭碗。但他偏偏不去,继续人生道路上的第二次叛逆。
    继1 950年考入苏州美专后,他终于如愿以偿-1951年考入中央美院雕塑系。尤其在校创作《兄妹上学》、  《荷花灯舞》,两次选送世界青年联欢节作品展,周国桢由此获得毕业留校工作的机会,更是令人羡慕。
    吹响时代精神号角
    周国桢等同学毕业留校,是江丰院长的决定。留校毕业生将组成一个雕塑工作队,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享受研究生待遇,还有工资津贴。这个决定用心良苦,就是希望新中国自己培养的栋梁之材,  日后建设中国的雕塑艺术大厦。当时留校的同学听说以后都高兴得不得了。
    然而,周国桢又作出了一个令人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