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馆藏——山西古代窑址标本
2024/3/24 17:23:16

1950以后,故宫陶瓷工作者曾先后对全国各地一些古窑址进行调查、发掘,并采集回大量瓷器标本。故宫博物院历年调查古窑址所采集的标本涉及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140余个窑口,共计约3万片。这些标本使我们能清楚了解古代各陶瓷窑口烧造陶瓷的历史,确定传世或出土陶瓷器的窑口归属。
山西古瓷窑口遗址较多,地方方志多有记载。20世纪50年代仅发现3处窑址,后来文物考古部门对山西的窑址逐个进行了调查,方志记载的古瓷窑遗址中有二分之一得到了证实。80、90年代以后陆续有新的发现,山西窑口瓷器各窑口已明晰,渐成体系。



长治窑
窑址在山西省长治县八义镇,金代瓷窑。以烧红绿彩绘碗、塑像为主,兼烧少量白地黑花器物。红绿彩碗的里心、圈足上都有五个支烧痕,纹饰以花卉为主,另有少量鱼纹、题写的诗文。
长治窑红绿彩瓷器是釉上彩的鼻祖,明清瓷器釉上彩做法相承于此。烧制方法是在坯胎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然后再涂一层透明釉,入窑烧成白瓷。在烧好的白瓷上,用毛笔蘸上红绿黄彩在白釉面上描绘纹饰,然后二次入窑,低温烘烤,使彩料和瓷釉慢慢烧结,烧成独具特色的红绿彩瓷。
 
榆次窑
窑址在山西省榆次县孟家井,孟家井旧属榆次县,就是文献中记载的榆次窑。宋至明代瓷窑。窑址遗物以黑釉、白釉瓷所占比重最大,白釉瓷多有印花装饰,线条粗犷,釉色白中闪黄,因系叠烧,碗心有一圈无釉。黑釉瓷也有印花装饰者,但数量较少。还发现少量酱油、青釉印花、白地黑花瓷器标本。
 
大同窑
窑址在山西省北部大同县瓦窑沟,这里就是《大同府志》中提到的“青磁窑”。烧瓷时间为金、元两代。窑址遗物以黑釉瓷为主,兼有少量茶叶末釉瓷。器物有瓶、罐、盆等。装饰技法有剔花和划花两种。剔花作风粗犷;划花线条较细,以复线水波纹稍多见,亦见有划花水波游鱼者。
 
河津窑
窑址在山西省河津县北午芹,距县城30公里。唐代烧白釉瓷黑釉瓷,白瓷有注子、碗等。宋代烧白釉折腰盘、盆、碗等,装饰技法有浮雕莲瓣纹、绿彩、印花、珍珠地划花、剔花等。
2016年3月至9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四处瓷窑址展开区域性系统调查,摸清了它们的分布范围及保存现状,标本也更丰富,为了和以前故宫的区分,此处对新发现的不做描述。
 
河曲窑
金代瓷窑。窑址在山西河曲县阳坡泉与硬地节。主要烧白釉、黑釉器物。白釉瓷器形有盘、碗、盆等。装饰主要有划花和印花,不施化妆土者釉呈青灰色,为河曲窑特有的色泽。黑釉器有刮釉叠烧碗和弦纹供器。



怀仁窑
窑址在山西省北部怀仁县。金、元时期瓷窑。以烧黑釉瓷为主,器物有弦纹瓶、大口罐等。划花装饰者较多,线条简练,釉面乌黑晶莹。大口罐的口较厚,与大同窑的口沿削平不同。釉有的产生油滴结晶,但发现不多,其中油滴盏最为著名。除黑釉外,还烧白釉、白地黑花、酱釉品种。



浑源窑
窑址在山西省北部浑源县。发现窑址三处,以古磁窑烧造年代最早,始烧于唐,窑址遗留不少白釉、黑釉碗、罐标本。蓆纹装饰与河南瓷窑作风相同,里白釉外黑釉碗具有地域特征。金元两代盛烧雁北地区常见的黑釉剔花瓷。此外,还有青釉、黑釉瓷,白釉划花、剔花、印花、白地黑花及钧釉瓷器。该窑所烧瓷器品种之丰富,在燕北地区是少见的。




霍州窑
窑址在山西省霍县陈村一带。创烧于金而盛烧于元。以烧白瓷为主,光素者居多,间有少量印花装饰。霍县窑器物胎釉洁白,用支钉支烧,器里及足均留有5个小支钉痕。霍县窑即文献记载“彭窑”所在地。元以后烧白地褐花高足杯、碗等器物。
元代墓葬中有大批霍窑精美物件出土,范围较广,山西邻近周边省份均有出土,甚至北京元大都遗址都有搜集同类瓷片,足见霍窑的精细白瓷已经作为高档器物在社会上层广泛使用。
 
交城窑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