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孟树锋大师为国家艺术基金《中国耀州窑陶瓷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高研班授课
2018/6/22 13:41:28

 
      近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耀州窑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孟树锋教授应邀为国家艺术基金《中国耀州窑陶瓷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授课,为高研班全体学员讲授《耀州窑陶瓷文化》相关知识。

 
      孟大师对耀州窑的发展与耀州窑陶瓷艺术进行了系统的讲解,介绍了黄堡镇、上店村、陈炉镇、玉华村、耀县的塔坡和旬邑县的安仁村等窑址以及宋代耀州窑对各地制瓷业的影响,形成了广义的“耀州窑系”,立足陕西辐射河南临汝、宜阳、宝丰、新安城关、禹县钧台、内乡大窑店以及广东广州西村、广西永福瑶等地。在王存的《元丰九域志》、南宋周辉的《青波杂志》、陆游的《老学庵笔记》等都有记载。
      1951和1954年陈万里先生两度考察耀州窑,发现了“德应侯碑”,又撰写了《谈耀磁》的论文,由此全面揭开了耀州窑研究的历史进程并于1994年建立耀州窑遗址博物馆。

 
      孟大师对耀州窑的历史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分别介绍了唐代、宋代、元明清时期耀州窑的时代风格。

 
      唐代是耀州窑的创始阶段,也是中国陶瓷的集大成者,其作品包容了当时流行的“南青北白”及黑瓷、花瓷、黑釉彩瓷、绞胎瓷、唐三彩等所有瓷种。五代创造了“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天青釉瓷皇家用瓷专制的先河。有“官”字款器物为证,是青瓷概念下“内秀美”的美学思想在陶瓷上体现的最高峰。创造满釉裹足的支钉烧法,以素胎、签押出筋、小贴塑、雕花、白胎、灰胎、黑胎划花、划花,还有镶金口的、镶银口的、透明的、出现高温金色效果的,是耀州青瓷的关键时期和最高水平。

 

      宋代率先掌握了燃煤马蹄窑烧还原焰技术而进入青瓷的全盛时期,其装饰由雕花到刻花,再到印花。并把北方民族浑厚奔放的品质意识融入半干坯施刀的刻花工艺中,刀锋犀利,线条流畅,纹样题材繁多而活泼,与器型、釉色配合得相得益彰,走出了自己窑口的风格。宋金的“月白釉”更追前朝遗韵,是制瓷技术与铁木真游牧民族生活环境里存在决定意识、钟情于蓝天上的白云和绿色草原上的白色羊群的审美观念的结合,仍为皇家烧制贡品。当然也是燃煤马蹄窑烧还原气氛技术的一个转换和青瓷的余韵。
      元明时期的铁锈花成就了这个瓷种的高峰时代。同时又是唯一为皇家建筑用瓷烧制的官方窑场和大器制作的时代。清代以黑瓷、白瓷、铁锈花瓷和向景德镇窑学习而来的釉上钴蓝绘瓷延续到现在。



      孟大师主要从造型、装饰和釉色等方面讲授耀州窑的陶瓷艺术。
      造型,大体分为立体与平件。立体伟岸峭拔,雄浑古朴,以方肩为最大特色。平件造型非常丰富,有侈口深腹、浅腹、折腹,敞口深腹、浅腹、折腹等等,有金银器和漆器的造型象源。《耀瓷刻花牡丹纹盏》大口小足斜直壁,外观呈倒置的斗笠形,比例均勻,亭亭玉立,盏内印花纹样中套着“熙寧”、“大觀”、“政和”年款,有进献皇室的可能,是宋代的显著特色,为各窑竞相仿制。
      装饰,耀州窑的纹饰以植物为主,辅以动物和人物,也有一些其他杂项。植物中牡丹最多,花朵的变化也很多样,数不胜数。动物里边鸭纹是最多的,也是刻工最活灵活现的。

 
      釉色,除过黑瓷和白瓷两大类以外,青瓷的颜色极为丰富。唐代青瓷初创时期,薄釉晶亮,青色略深而有黄味。到了五代时期,天青釉色为皇家用瓷釉色做了定局。宋代因为燃煤马蹄窑的技术成功,还原气氛充足,釉色晶莹剔透,沉稳硬朗,橄榄绿中闪黄,融合了冷、暖色调而成为众所周知的耀州青瓷标准釉色。金元月白釉似乎又在追寻五代天青釉的遗风,但也有草原民族的审美情趣。

 
      最后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