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各时期陶瓷精品欣赏〈一〉
2016/3/21 16:40:40

 
白釉黑剔划白折枝喇叭花叶形枕 北宋 长30.7厘米 宽28厘米 后高22.3厘米 前高7.5厘米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枕面为叶形,前端翘起,墩座为规整的五边形。青灰胎。枕面采用剔黑留白划花技法,在黑色地子上剔出并划出三朵大叶喇叭花,黑地白花中黑色深沉,白花鲜明,黑白色彩对比强烈,突出了主题花纹。   
黑釉长腹白唇注壶 北宋早期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私人收藏 白沙唇口 长颈 长腹 矮圈足 
白地外壁剔花花口大碗 北宋 口径21厘米 底径9.5厘米 高9.2厘米 私人收藏
    圆唇,荷口,深腹略呈瓜棱形,腹壁稍内曲,圈足。白釉,半木光。裹足支烧。青灰胎。白釉剔花。外壁剔刻缠枝牡丹纹。剔刻技法娴熟、古拙。 
白地刻花牡丹纹大腕 北宋 口径25.5厘米 底经6.7厘米 高7.7厘米 私人收藏
    唇口,浅腹,腹壁斜内曲,圈足。白釉泛青灰,光润,施釉不到底。青灰胎,胎质细腻。白釉剔花。内壁剔刻缠枝牡丹花纹,一花头六叶。剔花技法娴熟、古朴。 
白釉划曲带波涛纹深腹钵 北宋 口径14.4厘米 足径7.4厘米 腹径18.2厘米 高16.4厘米 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敛口,鼓腹下垂,最大腹径下移,腹变浅,高圈足外撇。白釉泛青灰,光亮,施釉不到底。灰褐胎,细腻,坚致。白釉划花。颈下划曲带纹,腹部划连续波涛纹,蓖纹地。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地黑剔花缠枝牡丹纹矮腹瓶 北宋 口径6.3厘米 底径16厘米 腹径20厘米 高19.3厘米 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盘口近平,直颈微束,颈较长,斜折肩,扁腹,隐圈足。过烧而使釉面起泡。黑剔花。白釉泛青灰,有许多酱色铁锈斑,较光亮。裹足刮釉。胎色深灰,坚致。黑彩呈酱棕色,由于彩料的配制原因和过烧而严重晕散。缠枝牡丹纹,肩、腹部各四朵花,花头相对排列。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黑釉仿定酱斑盏 北宋 口径12.6厘米 足径3.8厘米 高5.5厘米 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卷沿,双曲腹,上腹微内曲,下腹微外鼓,矮圈足,挖足很浅。黑釉酱彩斑,外壁为棕红色酱釉,内壁漆黑光亮,布满酱色彩斑。袖色温润,光亮。裹足刮釉支烧。浅灰胎,细密,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黑釉仿定玳瑁盏 北宋 口径12.7厘米 足径3.8厘米 高5.1厘米 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口沿稍卷,双曲腹,上腹微内曲,下腹微外鼓,内底有一小平面,矮圈足,挖足很浅。黑釉酱彩。黑酱色釉,盏内为玳瑁纹,盏外黑釉泛灰,釉色极莹润。裹足支烧。白胎,细密,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黑釉仿定兔毫盏 北宋末期 口径13.6厘米 足径4.4厘米 高5.4厘米 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方唇,侈口,斜壁微曲,矮圈足,近似假圈足。釉色漆黑光亮,有小棕眼,施半釉,釉极厚,有垂釉。露胎部施棕褐色护胎釉。棕黄胎,较粗。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 
黑釉茶盏 金代 口径15厘米 底径4厘米 高4.8厘米 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黑釉玳瑁斑双耳罐 北宋末期 口径16.8厘米 足径12.5厘米 高24. 4厘米 
    直口,凸唇,短颈,三棱形双系,长腹微鼓,矮圈足。黑釉上带玳瑁斑,下腹无釉,外施半釉。下腹部有灰黑色落砂。胎色青灰,坚致。 
左:白仿定折腹花口盘 宋末期 口径13.2厘米 足径5.4厘米 高5.8厘米 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折腹,上腹内曲,直圈足。白釉泛青灰尖唇,有长条状开片,晶莹光亮。裹足刮釉。白胎,细密,坚致,有少量杂质和极少的气孔。六曲花瓣口,上腹有瓜棱。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右:白仿定敞口高足碗 北宋末期至金代前期 口径19.2厘米 足径6.2厘米 高8.7厘米 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侈口,口下有一棱,腹微曲,高圈足近直。三角形支钉支烧。白釉呈灰褐色,有黄色铁锈斑,木光,施满釉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