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窑:绚丽多彩的唐代文化
2017/6/6 11:50:10

      唐代文化不仅是中国最灿烂的黄金时代,也是当时世界性文化。之所以如此,在于她的兼融并包的开阔胸襟。在我国陶瓷史上,继青瓷、白瓷之后,长沙窑成为彩瓷系列唯一的具有代表性的瓷窑。它的崛起,与安史之乱,以及北人南迁和南方经济文化的兴旺发达有着必然联系。其时间大致相当于8世纪后半期,即安史之乱之际。9世纪中期(即元和至大中年间),长沙窑发展到鼎盛时期,至10世纪(即五代十国时期)趋向衰落。长沙窑的艺术水平虽参差不齐,却是继敦煌石窑发现后,又一研究唐文化的重要发现。
      长沙窑是1956年才发现的唐代古窑址,从窑址所出土的瓷器及残片可分析,长沙窑瓷器的胎,比较松软,呈黄灰色,内含杂质,工匠为求器面的平整,施釉之前,往往加一层化妆土,以求釉面光滑,所以胎釉烧结不甚紧密,会有剥釉及细开片的出现。 还有,多层保护釉也是一大特色。
      主要器型有壶、罐、水注、碗、盘、碟等日常器物较多。以平底或饼底为主,还有较多的动物、人物的玩具或哨子。釉色有青、黄两种,晚期出现白釉。
      最具代表性长沙窑关键字有:短直颈、喇叭口、扁平双并系把手、八角棱短流、模印贴花、圆形块状褐斑、釉下彩绘(严格来说,花鸟等精细图案属釉下彩绘、连珠纹等都属釉上彩或釉中彩)、书法文字。
      从中国扬州开始,沿着陶瓷之路的各地港湾遗址,都发现了长沙窑瓷片,而以位于湖南长沙铜官镇的窑址最重要,这一唐代主要烧制贸易瓷的窑口,始为世人所认识。中国釉下褐彩的出现,约在六朝的青瓷业已发现,后来湘阴窑首先采取块状褐彩、点状褐彩的装饰手法,随后长沙窑大量使用,并从一彩、二彩发展为三彩,开展出瓷器釉下三彩的新式技法,并成为唐代出口贸易瓷的大宗品类。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
      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
      “石渚”,就是指长沙窑的所在地。诗中描写长沙窑在烧制陶瓷时,烟火冲天,十分壮观。

 
青釉褐绿彩山峦纹瓷壶
      此件执壶,唇口,曲颈溜肩,腹部下重,前有管形流。所饰褐、绿联珠纹绘成的重叠山峦。
      以圆图形相接,缀联组成多种图案的联珠纹,是南北朝时期通过中亚传入西域和我国中原地区的。
      唐朝经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后,社会经济繁荣,西亚文化也随之传入中土,逐渐融入唐朝文化。长沙窑瓷中丰富的异域文化,促进儒家、佛教、伊斯兰教文化三者相融共处。这件执壶上的联珠纹,可以看成是西亚文化被中土文化吸收,与中国传统绘画结合后,创造出新颖的图案。

 
白釉红绿彩瓷壶
      有人说,长沙窑铜红的烧造成功,开创了彩瓷的新纪元。
      此件白釉红绿彩瓷壶器形较高大,釉色乳白,红绿彩呈色鲜艳、纯正,写意画面抽象、飘逸,其图案既像飘动的彩带又像起伏的山峰,虽是寥寥几笔,却把人们带入无尽的遐想空间。
      红绿彩的着色剂为氧化铜,铜在氧化焰中呈绿色,在还原焰中呈红色。在一件瓷壶要同时烧制出红绿两色、且都要呈色纯正,其火候和窑温把握难道是很大的,因此它十分珍贵难得。

 
白釉红绿彩瓷壶
      长沙窑胎质疏松,下笔有如宣纸,漂亮的晕彩。

 
青釉绿彩塔纹瓷背壶
      小口、扁腹。两侧各有两系。正面绘七级佛塔,两边树木高耸入云,反映出“天下名山僧占尽”的佛教盛况。
      佛塔,亦称宝塔,还有称为浮屠。塔的层数一般为单数,如三、五、七、九层…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七级浮屠指的就是七层塔。

 
酱釉双鱼瓷壶
      仿金属制品。造型由两条鱼组合而成,两侧有直穿式纽,可知其为背壶。
      这种酒壶当时称之为“榼”kē 。
      唐人的饮酒诗中多有用“榼”字的。壶与瓶是清楚的,白居易有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