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唐城遗址出土长沙窑瓷器赏析
2017/10/27 11:58:23
唐代长沙窑的研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成为中国古陶瓷研究的重要课题。长沙窑产品与素雅的青瓷和洁净的白瓷不同,它以彩瓷最为突出,尤其是以色彩丰富的彩釉、纹样精美的模印贴花和绚丽多姿的彩绘等装饰,让人目不暇接,深受海内外市场的喜爱。因此,在唐代晚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上,长沙窑彩瓷与越窑青瓷、邢窑白瓷成为我国对外输出的重要陶瓷商品。目前,长沙窑瓷器在东亚、东南亚、西亚等地的遗址、遗迹中均有大量的发现。在国内的遗址中,除长沙窑窑址外,以扬州唐城遗址内发现的数量最多,品种最为丰富。而1998年印尼“黑石号”沉船的发现,更是将长沙窑瓷器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青釉褐绿彩叶纹双耳罐
长沙窑深处华中腹地,其产品的外销必须依托于交通发达的港口,而扬州正是唐代贸易繁华的国际大港。唐代,扬州有着“扬一益二”的盛名,其交通便利、经济富庶、文化昌盛,国内外众多豪商巨贾、文人墨客、使节学团云集于此,促进商品贸易,特别是陶瓷贸易的发达。自1970年,随着城市基本建设的发展,扬州唐城遗址、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瓷器,而长沙窑瓷器及标本占有很大比例。这些品种丰富,釉彩靓丽,绘画简洁风趣,装饰艺术充满了浓厚的异域风情,真实地反映了唐代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盛景。
青釉褐蓝彩拍鼓儿童像
黄釉褐蓝彩云荷纹罐
扬州唐城遗址内考古调查和发掘出土的长沙窑瓷器主要在三元路、文昌路、汶河路和梅岭西路约数平方公里的面积内,其重要集中地点有:文昌阁之东,三元路北侧的邮电大楼、纺织品公司、五三机关幼儿园和珍园招待所;文昌阁之西文昌路的石塔寺;汉河路东侧的工人文化宫工地;汉河路之北的蓝天大厦工地;梅岭西路的原教育学院工地等。在这些区域内共发现三条唐代河道,一座唐代木桥遗址,河道内遗存两条唐、宋木船。还清理出唐代建筑遗址和砖井,出土的文物极为丰富。这些文物主要分为陶瓷类和金银器类。陶瓷类文物中,全国各大窑口产品均有出土,尤其以长沙窑瓷片数量最多。其中仅文化宫遗址就出土了长沙窑瓷片6775片,占该遗址出土瓷器总数的36%。这些长沙窑瓷器中,既有唐代纪年墓中出土的青釉褐绿彩叶纹双耳罐和青釉褐蓝彩拍鼓儿童像,又有俗称“长沙窑之王”的黄釉褐蓝彩云荷纹罐。同时伴出的还有亮丽的唐青花、三彩器、白釉绿彩器等,以及舶来品波斯釉陶和伊斯兰玻璃器残片。三元路之北五三机关幼儿园工地窖藏,出土金器有伎乐飞天纹金栉、镂空莲瓣纹金耳坠等十余件金首饰,其中金栉是唐代金器錾刻首饰品的杰出代表。
绿釉麒麟送子烛台
青釉酱口研钵
青釉执壶
绿釉横柄壶
扬州出土长沙窑瓷器,除数量多外,器型也十分丰富,品种发育脉络清晰,产品釉彩鲜亮,彩绘线条流畅,模印贴花纹样繁多,其中不乏珍品和罕见品。在器型方面,主要为日常生活用具,有罐、壶、碗、盘、钵盂、枕、水盂、水注、油盒、杯、烛台、盏托、研钵、碾槽和碾轮等,还有各式各样的儿童玩具。这些长沙窑瓷器,一部分是沿袭唐代传统的制瓷风格,造型饱满,线条圆润,端庄大气,如罐、壶、碗、钵盂、油盒之类;而一部分则仿造西亚金银器的样式,如穿带壶、横柄壶、船型杯,造型奇特,装饰巧妙,活泼生动。
扬州出土长沙窑瓷器,釉色常见的有青釉、黄釉、酱釉、绿釉、白釉等;其施釉手法多样,或单色釉,或双色釉;或半釉,或满釉,或涩心。彩色主要有褐彩、绿彩、蓝彩等,偶见红釉与红彩;彩绘技法善变,或单彩,或双彩,或多彩交汇;或点绘,或线绘,或点绘与线绘相搭配;或圆斑彩,或条彩,或彩绘,或圆斑彩和模印贴花结合,或彩绘与刻花相交错。这些长沙窑瓷器虽经千年埋藏,但出土后仍光彩如新,可以想见,在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