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越南彩绘瓷
2020/9/17 11:52:01

      本文根据越南升龙皇城、会安沉船等各大考古遗址发掘以及公私收藏的越南瓷器相关研究成果,辅以古代文献,系统介绍了越南彩绘瓷的概况,并对其年代、产地、技法等展开深入探讨。研究发现,越南彩绘瓷应是在黎初朝时期开始生产,产地为升龙官窑。当时升龙官窑生产的越南彩绘瓷主要供给升龙皇城的上流阶层生活使用,或是向周边富裕王国出口。
      一 引言
    陈朝末年越南北部一些窑场开始烧制青花瓷,尽管其工艺尚无法与中国媲美,但也很快取得了诸多显著成果,不仅面向国内,而且与中国瓷器一起,在同时代出口东南亚、东亚,甚至远销西亚。特别是15世纪黎初朝(1428-1527)时期,明政府对越南的统治结束(1407-1427),越南陶瓷制造工艺在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上真正得到了发展。这一阶段正是越南青花瓷器蓬勃发展的时期,从造型到纹样都达到了巅峰水平[1]。
      在这一黄金时期,越南青花瓷开始拓展新的装饰方式,将釉上彩绘与釉下青花相结合,我们统称这类瓷器为彩绘瓷。彩绘瓷主要有两种上色方式,即釉下彩和釉上彩。釉下彩先以钴蓝彩在胎体上描绘纹样,上釉后入窑烧制成青花瓷。釉上彩则是在釉下青花烧成后,于釉上加彩(绿彩、红彩、黄彩),再经过二次低温焙烧使彩色紧紧附着于釉面,使釉下青花与釉上的装饰相结合。在成功运用这种技艺的基础之上,当时的越南工匠又进一步创新,脱离青花,只保留釉上彩的部分,形成新的装饰手法。从上述工艺分析可见,本文介绍的越南彩绘瓷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另一种是只绘釉上彩而不绘青花。
    因青花与釉上彩的结合相得益彰,为这种瓷器创造出独特的美感,中国人取名为斗彩以及五彩。日本人使用术语Iroe来表示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工艺,以著名彩绘瓷“柿右卫门”(Kakiemon)为代表。西方学者在描述彩色瓷器时多用英文术语“polychrome”(彩绘陶瓷)或“enamel”(珐琅)来形容[2]。
      越南彩绘瓷在以往一些研究中有所介绍,但从未被视为一种独立的类别,而通常将其与青花瓷混为一谈。因此,学界对越南彩绘瓷的历史和演变认识仍十分有限,尤其是技法、审美、年代、产地及其在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中发挥的作用等问题,尚未得到充分关注。过去数年来在升龙皇城遗址的发掘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使对越南彩绘瓷产地、年代和工艺的考证更具说服力。鉴于此,本文根据考古遗址出土以及公私收藏的越南瓷器与相关研究,辅以古代文献,介绍越南彩绘瓷的概况,并对其年代、产地、技法和社会功能展开深入探讨,冀以促进学界更好地认识和评价越南彩绘瓷的历史及艺术成就。
      二 器类和工艺
    目前可见的黎初朝时代彩绘瓷器至少有14类,包括碗、盘、盆、洗、罐、盖盒、砚、瓶、壶、酒瓶、盅、花口高足盘以及瓷砖,其中以大盘数量最多。每类器物的形状与纹饰都非常丰富,生动地展现出历史上的市场需求和社会品位的多样性。
    大盘平均口径在30到46厘米,这是黎初朝时期越南的代表性瓷器。从外形来看,这类瓷器突出特点为深腹,平底,常见圆口和花口两类口沿。圆口盘通常为折沿曲腹,芒口,烧制时大盘两两对口叠烧防止粘连。这类大盘多出自不同的窑场,质量参差不齐,是纹饰图案最为丰富的一类。花口大盘则更为高档,做工精细、造型讲究、纹饰精美,通常是单只烧制。尽管这两类大盘质量有高低之分,但共同点在于器内外都有繁密的纹饰,底部普遍施棕色釉。大盘外壁有的绘有仰莲瓣纹,内填花叶与藤蔓图案,内壁绘有仰莲瓣纹,绘梭形花叶纹,或菊、莲、牡丹等缠枝花叶纹,抑或云纹、如意纹等。内底平坦开阔,尺寸与足径相仿,有的绘以水榭人物、乡野泛舟等风景,或独特的图案如龙、凤、麒麟、狮子、麋鹿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