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珍则不考虑那么多。她很果决:“只要喜欢,多贵也值,因此拍卖时没想过设上限,没有想过价钱,没有想过不要。”
  这种志在必得,压倒了与之最后竞夺宝瓶的出价方——香港著名艺术品经纪人翟健民。虽然没有竞拍成功,翟建民仍然抑制不住对其赞美:“雍正粉彩具有高贵华丽、艳而不俗、细而不繁的美感,达到了粉彩瓷器的顶峰。用这只橄榄瓶来给雍正粉彩作注解,无疑是最恰当的了。特别是原属青花设计的纹饰演进为粉彩,这还是首次发现,其价值不言而喻。”
  时任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的汪庆正,在竞拍未果后,也在不同场合的讲演上多次表示,博物馆资金有限,未能竞价得到这一珍贵的粉彩瓶,十分惋惜。汪庆正没有料到,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出生在上海的张永珍,虽然长在苏州,但年轻时去香港启程的码头也在上海,所以她对这里的感情很深厚,早在1979年就与上海方面合作兴建了25层的雁荡大厦。
 
2002年 张永珍以4150万港元在香港苏富比竞得清雍正粉彩蝠桃橄榄瓶 并惠赠给上海博物馆
      2003年国庆节刚过,汪庆正接到张宗宪电话,他转达了妹妹张永珍愿将此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意向。“当夜我就将这个天大的喜讯,告知了陈燮君馆长。”汪正庆说,3天后陈馆长在南伶酒家宴请张宗宪,请其转告对张永珍诚挚的谢忱。10月26日,汪正庆和另一位专家许勇翔共同赴港,得到张永珍的盛情款待。她慎重地表示,上海博物馆是这件珍贵文物的最好归宿。汪正庆回忆道:“28日下午,张女士在家中将此瓶交付我们,并和宗宪先生一起送我们出门。我从事文物工作51年,这么高昂价值文物的捐赠全过程,就这样简单而快速地完成了,似乎有点不可想象,就像做梦一样。”
  2004年,在宝瓶捐赠仪式上,上海市政府向张永珍颁发了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随后,张永珍的发言令人难忘。她说:“人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作为一个女人,应该对家庭负责,有条件的话,应该帮助朋友,对国家和社会作贡献。这样的人生才过得精彩和充实,才有意义。”这让人想起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名言:“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
  竞得这件雍正宝瓶,是张永珍在拍场上第一次创下中国瓷器拍卖纪录,之后她又两次刷新纪录。一次是在2006年11月,她在香港佳士得拍场上以1.5亿港元买下哥哥张宗宪收藏的清乾隆杏林春燕图碗。这在外人看来不免觉得奇怪。但其实从1999年开始,张永珍就在拍卖会上竞买哥哥的藏品。北京藏家马未都说:“虽然是亲兄妹,但他们在经济上是独立个体,这种购买一点也不怪。”
  另一次破纪录是2010年10月,张永珍以2.5亿港元的超高天价,拿下清乾隆长颈葫芦瓶。这让马未都也十分佩服张永珍的金钱观,“她每次觉得看着很美就买了,简直把金钱用到了极致”。
 
2006年 张永珍以1.5亿港元在香港佳士得购得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
      出身于古玩世家的商业巾帼
      “这种跟着直觉走、喜欢就买的风格,并非草率行事。事实上,张永珍有着很好的家学渊源,从小在古董珍品的熏陶中长大,品味雅尚。”仇国仕对张永珍的家族非常了解。
  她的祖父张揖如,是晚清民初的竹刻名家,朝廷重臣李鸿章曾用张揖如雕刻的漆器作为慈禧六十大寿的贺礼。父亲张仲英是民国时期上海滩古董界翘楚,在外滩五马路开设“聚珍斋” 古玩、珠宝行。古玩商仇焱之曾带着英国大卫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到这里,一次就买走3万银圆货物。大哥张永芳是海外著名建筑师,在香港、加拿大等地的拍卖界也很有影响。二哥是堪称为当今海内外古董巨擘的张宗宪,在世界文物收藏圈内受到普遍敬重。三哥张宗儒,也是富甲一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