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瓷片在古陶瓷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6/5/25 11:23:20

 
      我发现,古瓷收藏圈里有两种很不好的极端现象,一种是对瓷片非常反感,一种被瓷片所陷。
      反感瓷片者,尽管收藏了几十年,往往都对瓷片不屑一顾,从未真正好好地研究过瓷片,谁要是秀点瓷片,立即授之“片片帮”,内心深处非常看不起,而反观其收藏的那些“高大上”,很多都是一眼假的赝品。
      被瓷片所陷者,尽管收藏了几十年,但几十年都在玩瓷片,在他们眼中,只有瓷片才可能是真的,见到谁有整器,立即砖头砸之:这怎么可能?能有一片瓷片就不得了了,哪会有这么精的整器呀?于是乎,见到藏有整器的,便授之以“国宝帮”,而反观他几十年的“珍藏”,要不是片片,要不是根本不值得收藏的粗品、普品和残品。
      我认为,以上两种极端现象,都是对瓷片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今天,天林就与大家来谈谈瓷片。
      一、瓷片学习是藏瓷人的幼年期,别指望跳过幼年期直接进入成年。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成长的渐变过程,都必须经历一个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成年期……
      成年期之前的漫长过程,都可称为幼年期,幼年期其实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基础不牢、就会地动山摇,万丈高楼必须从平地起。同时,打基础的工作往往是最艰苦的、也是长期的,更是寂寞的、孤独的,在这个阶段,你不能收获成功,一路上也无人喝彩,但量变才能导致质变,基础性工作必须有一个量的积累,如果急于求成、走路未学好就学跑,也无法促成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所以,任何人做任何事,休想跳过幼年期直接步入成年。
由此可见,如果藏瓷人不注重打基础,或者基础打得不牢,就会先天营养不足,从而导致先天发育不良,倘若如此,其今后的收藏道路便可想而知。那么,对藏瓷人来说,打基础的工作到底有哪些?我认为,学瓷的基础课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瓷片。
 
      二、怎样学习研究瓷片
      很多藏友都讲到,自己是从瓷片堆里爬出来的,回顾自己的古瓷学习之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当初初学古瓷之时,尽管读了很多专家的书,但始终搞不清楚专家到底讲了什么,因为专家总说一些什么“器型笨拙、青花飘浮、画工绵软、火气十足”之类的感性词语,每个人对这些感性词语的理解不同,对标准的认识也不同,读来读去,仍然一头雾水,不知什么是新、什么是老。
      后来,师父告诉我,“瓷片是最好的老师”。于是,我一边看书、一边到博物馆看真品,同时,把重心放在瓷片的学习和研究上,逛市场时,在师父的指导下重点看瓷片,还隔三差五地往师父家跑,因为师父为了讲课需要,收了各个时期的很多瓷片。为了保证瓷片的可靠性,我还到处捡瓷片。
      在奉贤工作时,我单位外面4000多亩的大小鱼塘因为建设全部填平,每当雨过之后,便有很多瓷片露了出来,我便拎着塑料袋,满地里捡瓷片,到建设开工的一年多下来,捡了一大堆明清时期的民窑瓷片。这些瓷片大多是使用中破碎的,带有摩擦蛛网痕,对研究出土痕和使用痕都有意义。
      此外,我还走访了龙泉、上林湖、耀州、德化等古窑址,还实地采集了很多瓷片。对工地上捡的、窑址挖的瓷片,带回来之后都亲自清洗,在清洗瓷片过程中,我发现由于瓷片在土里埋藏数百年、上千年之后,尽管土迹斑斑的,但都很好清洗,洗出来大多都清清亮亮、干干净净的,这可能与土壤的弱酸性或弱碱性有关。
      当然,瓷片也捡不完、挖不完的(很多古窑址是不让私挖的),但我觉得自己亲自捡瓷片、挖瓷片非常重要,因为这样可以保证瓷片的来源可靠,防止一开始就把假瓷片当成标准,从而导致今后的收藏道路上发生方向性错误。
      自己捡瓷片、挖瓷片主要是帮助自己认识瓷片的真假,当通过看图片或上手实物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