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名进行炒作,比如先建立一个博物馆,再利用馆长的头衔暗地里进行“国宝”买卖,贩假售假。吴笠谷曾经见过河南某地一个着名的企业博物馆,所陈列的一百多方砚台据说都是“唐砚”、“汉晋砚”。多足、箕形,抄手等各种款式都有,砚材又多数是山东红丝石和河南洛阳等地的红石,雕工剔透,形体硕大,品相完整,而且砚背铭款全是汉唐名人,如刘秀、班固、王羲之、房玄龄、杜如晦、颜真卿、柳公权等等。而且众多名人砚还常是成双成对,一式两砚,铭文却又支离破碎,书法拙劣,文辞不通。吴笠谷一看就是“一眼假”,图案、款式、包浆都不对,很多都是臆造的。最重要的是,红丝石是到晚唐才出现的砚材,东汉到中唐以前的这些名人根本不可能用这种材质的砚。
      在馆长盛情邀请下,吴笠谷来到了馆长办公室,进去之后发现已经有十多个人在里面,他们是来买古砚的,馆长就顺势说起这些砚台背后的故事。他告诉吴笠谷这些砚原来全是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收藏的,徐世昌与馆长祖父的关系很好,后来徐世昌向馆长祖父借了一笔钱,还不上,就把这些古砚抵押给了馆长祖父。据史料记载,徐世昌的确在此地居住过;而且徐世昌也确实是个藏砚家,还有一本藏砚拓片集《归云楼砚谱》传世,但是砚谱上面所收入的砚跟这个博物馆所收藏的砚根本没有任何关系。吴笠谷说:“这件事虽然荒谬可笑,但却是不良古玩商的惯用套路,叫做‘讲故事’”。
      "国宝帮”三步曲之三:卖假
      卖假的人群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古玩商,一类是收藏家,第三类就是假收藏家。
      吴笠谷说现在卖假的市场很繁荣,在很多古玩市场,赝品不仅比例大,而且卖得好。这些古玩商大多是卖过一些真东西的,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但是现在他们把这些假的当成真的来卖,甚至是当成国宝级别的文物来卖。因为真品的价值比较透明,暴利的空间不大。而无论再高仿的假文物,其成本还是很低,一旦卖出,一本万利。所以现在的大小“国宝帮”成员是四处撒网,愿者上钩,只要有一条大鱼上钩,便一夜暴富。
      而第二类所谓的收藏家从本质上来说和古玩商是一样的,都是为了金钱。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会对自己收藏的这些“国宝”进行形式多样的包装宣传,有的像前面所说的河南馆长一样‘讲故事’,其目的无外乎是利用假“国宝”以及以假“国宝”为主的博物馆为筹码来圈地乃至洗钱;还有的是拉专家开证书,目的是从银行套钱。就像之前的“金缕玉衣”闹剧一样,谢根荣搞了一个“根荣陈列馆”,然后专家集体鉴定把碎玉片串成的“金缕玉衣”定为罕世珍品,并给出24亿元的估价,谢根荣以此向银行抵押骗贷7亿元。
      第三类假收藏家并不是为了金钱利益,更多的是想要换取社会影响力、身份地位。就像河北冀州的冀宝斋民间博物馆,由二铺村支部书记王宗泉创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但他根本不懂文物鉴赏,馆内藏品以元、明、清三朝官窑瓷器仿品为主,多数均为低仿和臆造品,但是在事件曝光之前该馆名气很大。
      近些年之所以会出现卖假猖獗这样的情况,有一个重要因是文物鉴赏机制极其混乱,作为国家权威鉴定机构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是不针对民间鉴定的,而一些文博单位专家出来“走穴”完全是以个人的名义,利益驱动,不少是拿红包开签定证书,何况其中滥竽充数的伪专家并不少见,比如近年几起着名的“国宝帮”闹剧都充斥着这类专家的身影。
      “国宝帮”的危害性
      吴笠谷进一步分析,认为“国宝帮”的出现不可避免,是现阶段市场上真品名品古玩文物日渐枯竭、古玩文物市场的相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