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思瓷韵有余香——陈扬龙釉下五彩瓷画导读
2014/2/26 15:14:24
中国画崇尚造境和移情,统称为“宇宙的人情化”。高明的画家应当善于将所描绘的具体物象和自己丰富的心灵感应或强烈的情感融合一体,以其达到“文人化”和“心灵化”的高度,也就是古人所云“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物我相通,天人合一”。扬龙先生始终遵循这一审美法则,故其釉下五彩瓷画格调高雅,意境深远,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笔下的花草蔬果,都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然而他却能赋予它们生命和情趣,使之鲜活起来;他的作品既有诗人的缠绵悱恻,又兼具哲人的超旷空灵,因而气韵生动,禅思隽永,回味无穷,绝非一般花卉画可以比肩。美学家说得好:“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扬龙瓷画就是这样自然,有本色,是远离俗滥的真正艺术品。何谓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无本色,而喜蹈袭别人的陈规旧矩,因而也是艺术生命枯竭的表现。艺术贵在有追求,有创新。朱熹有诗赞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扬龙瓷画之所以能够始终充满“天光云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在他的艺术生活中有着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花草蔬果。一枝闲花亦朋友,几株野草皆文章。他将它们“人格化”,看成是自己的孩子或朋友,关爱备至,观察入微。即使是街角的小花、墙边的小草、树上的野果、大棚里的蔬菜,都逃不过他的慧眼,一併成了他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他全身心地投入了艺术创作,因而能真正做到远离名利、甘于清贫、耐得寂寞,与时俱进。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经对工艺与装饰的系统研究,改进和丰富了釉下彩装饰形式。1959年他进行“龙印底心”的以印代画的技术革新,提高功效近一百倍。历经了3年完成轻工部下达的“釉下色料”的课题研究,为釉下五彩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他还在传统“单线平填”技法的基础上总结出“薄施淡染”的新技法,使传统的釉下五彩技法更上层楼。经过五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终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晶莹润泽、清新淡雅、天真秀逸、宁静高洁。这正是:宁静方臻妙,意到更兼工。薄施淡彩处,禅机一抹中。
孔子尚正气,老子和庄子尚清气和真气,释迦尚和气。扬龙先生坚持以“正清和真”四气自况,故其作品能昇华到“文人化”和“心灵化”的高度。他笔底流淌出来的不是单纯的技巧,而是一种自信和自在,从容和潇洒,能引起观赏者的强烈共鸣。其许多作品(例如《小菖兰》、《心荷》、《人间春色》、《秋摘》、《长春》、《竹影清风》等),都能给观赏者留下“似花胜花,似玉胜玉”的神韵,有一种挥之不去久久难忘的余香。正所谓:淡而悠长,清而弥香,幽而空灵。
“闲心对定水,情景两无尘”。在广大爱好者和收藏家的眼里,“陈瓷”就是他们心中的一泓“定水”,看到它烦躁的心情就会立刻安定下来,这就是“陈瓷”艺术魅力之所在。我们用“脱尽人巧殊众工,神工鬼斧难雷同”来赞誉“陈瓷”,实不为过。
陈扬龙大师在北京“薄施淡彩——陈扬龙瓷艺展”开幕式上发言
《春兰》
春来了,静静地、悄悄地;柔似柳枝,纤如兰草;剪不断,理还乱,缠绵悱恻。几朵小菖兰宛如蓝色的精灵,那舒卷自如、翩翩飘拂的长叶就是她的广袖,正在向人间撒布春消息……
看叶胜看花——《小菖兰》
《小菖兰》器型由杨永善教授设计,细短颈、鼓腹,以变化的弧线构成柔和而圆融的瓶体,与釉下彩堪称绝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