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艺术巡礼(1949——1980)
2014/3/2 19:42:50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新纪元,景德镇瓷器装饰艺术出现了崭新的内容。本文择选北京艺术博物馆与景德镇陶瓷馆合办的“卅年回眸——景德镇1949~1980年陶瓷艺术展”代表作品,对其展现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与赏析。
“新一代”
学工学农与学军
20世纪50年代初,为响应毛主席“学生既要学工,也要学农学军”的号召,全国中小学开展了“三学”活动,即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学工、学农、学军劳动。
这件瓷瓶所绘“新一代”图,正是那个时代“三学”活动中的一个缩影。作品绘于1954年底,分别描绘了四组学生:一为戴着红领巾、背着书包、手捧鲜花的女学生;二为身着农服、怀抱麦穗的学农女生;三为穿着工装裤、夹着铁锨的学工男生与握着铁锹的学工女生;四为穿军装、戴军帽、握着长枪的学军男生与扛着长枪的学军女生。作品笔法细腻,线条流畅,色彩温润,人物表情生动,颂扬了新一代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题款:“景市美术学校,赵惠民写,1954.12.15.”赵惠民(1922~1997年),浙江绍兴人。12岁学艺,1959年被景德镇市政府首批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
送公粮
交公粮是当年农村基层生产队最为重要的一项任务,即村民把庄稼收割后,晒干扬净,拣上最好的粮食,车拉人挑,或通过船运按时送到公社粮站。
这件瓷瓶所绘“送公粮”图,展现的正是那个时代农民们赶送公粮的情景。作品绘于1955年元月,通景描绘了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送公粮的农民们,虽然载运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挑担的,赶车的,船运的,驴驮的……但大家都兴高采烈,热情高涨,积极踊跃。画面既清新活泼,又富有情趣。瓷瓶腹部墨书题“一九五五年元月,熊晓峰作于美术合作社”。熊晓峰(1914~1996年),号醉翁、酒痴、竹影轩,江西南昌人。12岁拜师学习书画,后得益于傅抱石大师的指导和传授。该作品风格写实,笔法细腻,色调淡雅,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鲜明的时代特色。
向荒山进军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地质矿藏勘察与资源科学考察活动,“向荒山进军”是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壮举。
瓷瓶所绘“向荒山进军”图,通景描绘了白雪覆盖的崇山峻岭之中,一群又一群朝气蓬勃、充满乐观情绪的青年人,背负着各种设备与器材,举着红旗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他们有的已站在了山顶,正向大家挥手。山石一处题“龚耀庭画”,钤红彩方章“印”字。龚耀庭(1910~1975年),江西南昌人。10岁即在景德镇学艺,1959年被景德镇市政府首批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该作品以浅绛为基调,设色浑厚,笔法苍劲有力,兼工带写,真实地描述了勘探队员们与高山为伴,与河水同行,与密林为伍,风餐露宿,爬冰卧雪的艰苦工作情境,生动展示了新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伟大精神。
“幸福颂”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面对“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的现实,中国各民主党派发表了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联合宣言。随后,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历经三年的战争,最终以中朝军队和人民的胜利而结束。
这件瓷瓶所绘“幸福颂”图,描绘了12个身着少数民族服装的小朋友,他们载歌载舞,簇拥着1名披着斗篷、拉着战马的志愿军战士,场面热烈而壮观。留白处题“幸福颂”三字,落“彭兆贤作”墨书款,钤红彩篆书章“印”字。作品上人物众多,刻画生动,色彩丰富,既充分展现了祖国少年儿童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