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陶艺从传承走向现代
2011/1/11 21:56:37

  十多年前,熊景兰从景德镇来到上海滩,只是一个小门店的店主,凭着她扎实的瓷艺基础和敏锐的眼光,已经从当年的小女孩变成了上海滩上“玩瓷”的一等一高手,她创建的璟通艺坊收集了众多国内陶瓷大鳄、名家的扛鼎之作,有人戏称,在上海滩要看当代陶瓷艺术大作,就找熊景兰。
  1月10日,熊景兰在上海壹号美术馆举办 《迎新春·璟通艺坊当代艺术陶瓷精品展》,这是璟通艺坊在新年伊始奉献给收藏者的一场精彩纷呈的精神盛宴。这次展览以大师们的艺术精品,印证了当代艺术陶瓷从传承走向现代的辉煌历程,为收藏者提供鉴赏与收藏陶瓷艺术精品的高端平台。笔者有幸先睹为快,看到了许多当代一线大师和新锐的精品或新作。
  问:这两年来你一直常驻壹号美术馆,这次在这里举办《当代艺术陶瓷精品展》有什么意义?
  熊:这几年来我一直在做当代陶瓷艺术的推介,与上海壹号美术馆签约,常年在这里办展,除此之外,每年会在这里举办一两次大规模的高水准的陶艺展。这次举办《当代艺术陶瓷精品展》足足准备了好长时间,甚至把我所深藏的十多年的压箱底都拿了出来,这些当代陶瓷艺术藏品的规模或分量,可能在上海滩还不曾见,有张松茂、王锡良、李进、王隆夫、王怀俊、秦锡麟、李菊生、徐亚凤、赖德全、周国桢、王跃林、张晓杰、白明、白磊、解强、刘颖睿、赵兰涛等人的精品,还有老艺人段茂发、叶冬青、吴元清、傅尧笙、杨家鑫、胡明正的精品。
  问:当代陶瓷艺术这几年来蹿红,上述大师的作品也先后在上海滩上露面,这次展览再推出他们的作品有何不同?
  熊:对收藏一直有个误读,认为只要认准大师就可以了,大师的作品并不是一个价,也有悬殊之分。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创作旺盛期,都有自己的得意之作,每件作品所倾注的力量也不均等。在圈内,人们公认,当代陶艺精品出现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艺术家的思想刚刚得到解放,创作热情高涨,受市场经济的诱惑小,他们认真创作,精工细作,出了不少精品。再则,现在一线的陶艺家当时都是年富力强,精力旺盛,他们的作品充满着朝气和活力。我这次推出的参展作品,大都就是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有的甚至都是在轻工部陶瓷研究所的官窑里创作而成的。
  问:有人把轻工部陶瓷研究所称作是官窑,而在这个官窑里,最出彩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师作品,这如何理解?
  熊:其实对计划经济体制不能一概抹杀,许多精品大作都是产自于那个号称为当代官窑的地方,都是产生于改革开放前二十年。最简单一个例子,现在大都是作者单干,市场经济,他必须考虑成本,而在那个年代和那个官窑里,为了完成一件作品,可以不计成本,作为政治任务、组织交给的任务来完成,甚至组织技术攻关,集体创作,比如烧一窑柴窑,可以花数百万元成本,精益求精。这些对于市场经济来说是绝对不可能这样做的,个人也不会这么做。但精品往往都是精雕细琢而成的。
  问:这次参展的大师作品中有哪些扛鼎之作?
  熊:如这次在上海滩首次露面的张松茂的瓷板画《三顾茅庐》,就是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轻工部陶研所工作时的作品,当时他创作了两幅《三顾茅庐》瓷板画,一幅去年给人花了1300万元人民币拍走,还有一幅这次参展。当年我收集到这幅作品时欣喜如狂,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张松茂老师,他高兴地对我说,这是他一生中最为得意的作品之一,并亲自用毛笔给我写了一段对这幅《三顾茅庐》的评价。还有他创作的粉彩薄胎碗《竹林七贤》《雪林深处》,粉彩高足碗《梅花》,粉彩瓶《国色天香》等,都是张松茂的代表作之一。其中那只粉彩薄胎碗《竹林七贤》被一个收藏好友收去,最近我又花了高价把它收回,这说明什么,我太喜欢了,像这个画工精致的薄胎碗也只有在张松茂老师年富力强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